膀胱癌的影像诊断

作者:泌尿外科 2018-03-27阅读:2453次

01

病因病理

膀胱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几点:

①长期接触芳香族类物质的工种,如染料、皮革、橡胶、油漆工等。

②吸烟也是一种增加膀胱肿瘤发生率的原因。

③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色氨酸的异常代谢产物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3-羟-2-氨基苯乙酮、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能直接影像到细胞的RNA和DNA的合成。这些代谢产物经过肝脏排泄人膀胱,由p葡萄糖醛酸甙酶作用后,具有致癌作用。

④膀胱黏膜局部长期受刺激,膀胱壁长期慢性的局部刺激,如长期慢性感染、膀胱结石的长期刺激以及尿路梗阻,均可能是诱发癌肿的因素。而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可诱致癌变。

⑤药物,如大量服用非那西汀类药物,已证实可致膀胱癌。⑥寄生虫。

膀胱癌从病理组织学上分为移行细胞癌(92%)、鳞状细胞癌(6%~7 %)、腺癌(0.5%~2%)和未分化癌(1%以下)。根据浸润深度可分为:0期局限于黏膜层;工期局限于黏膜下层;Ⅱ期局限于浅肌层;Ⅲ期限于膀胱局部和深肌层;Ⅳ期侵犯邻近器官、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膀胱癌的发生部位以膀胱三角区和两旁的侧壁最为常见,膀胱顶部和前壁极少发生。

02

临床表现

膀胱癌好发于成年男性,40岁以上者占93%。主要为无痛性血尿,多为间歇性出现的全程血尿,血尿量可较大,也可为镜下血尿。另外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有人认为尿频、尿急是由于肿瘤占据膀胱腔致使其容量减少,以及膀胱三角区受刺激所致。转移性淋巴结压迫髂静脉时可引起下肢水肿。

03

影像学表现

1.平片可无阳性发现,如肿瘤坏死可出现钙化,肿瘤侵犯输尿管可引起肾盂大量积水时,肾轮廓扩大。

2.膀胱造影膀胱内可有大小不一的充盈缺损,小的缺损易被造影剂掩盖造成漏诊。膀胱双重造影有利于显示小的肿瘤;膀胱癌边缘多不规则,乳头状膀胱癌的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宽,局部膀胱壁变硬,膀胱变形;浸润型膀胱癌侵犯膀胱壁全层时,膀胱壁变硬、固定、增厚,并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膀胱缩小;肿瘤侵犯输尿管口时,可出现输尿管和肾积水的表现。

3.CT CT检查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膀胱黏膜与肌壁的改变,因此,CT对于膀胱癌的大小、范围、邻近侵袭、盆壁受累以及远处转移的判断都是十分有用的。在尿液的衬托下可显示局部膀胱壁的增厚及突向膀胱腔内的肿块。一般较小的肿块可呈乳头状,密度多较均匀,轮廓较光整,偶可见蒂。较大的肿块密度可不均,中央可出现坏死液化,边缘不规则,呈菜花状。少数肿块内可见钙化。肿块的CT值多为20~50Hu,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强化不明显,与正常膀胱壁相似,不易确定癌肿侵犯膀胱壁的确切程度。但当癌肿突破膀胱壁向外侵犯时,CT易显示,最先侵犯膀胱壁周围的脂肪组织,致使透亮的脂肪层中出现软组织密度影。进一步侵犯前列腺和精囊时,使膀胱精囊三角区闭塞,前列腺精囊增大变形,再进一步则蔓延到盆壁。对大于10mm的淋巴结可视为有转移。另外,CT还可用于膀胱癌术后随访。

04

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1.前列腺肥大增生和前列腺癌良陛前列腺增生结节可向上显著突人膀胱底部,造成膀胱内肿瘤的假象,但前列腺增生结节在CT图像上见到的膀胱内肿块影,是部分容积效应所致,肿块影的上下径远小于横径,仅1~2个层面可显示,表明肿块位于腔外;另外,膀胱底部和侧壁正常,与块影可分开或紧贴。前列腺癌可侵犯膀胱底部,而膀胱癌也可侵犯前列腺,轻度侵犯不难区别。偶尔,重度侵犯致分辨困难时,经直肠超声和膀胱镜检查有助于鉴别。

2.膀胱结核膀胱多明显缩小,轮廓毛糙,即所谓“挛缩膀胱”,均伴有肾脏、输尿管的相应改变,同膀胱肿瘤较易鉴别。

3.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多呈宝塔状,体积增大,小梁甚粗,膀胱壁普遍增厚,多伴输尿管反流,不难识别。

4.脐尿管肿瘤并非膀胱本身的病变,来源于残留的胚胎时期的泌尿生殖道,绝大多数是腺癌。主要发生在人体中轴线上,膀胱外(前上方)的软组织肿块,并侵犯膀胱顶部前方黏膜。而膀胱癌则以腔内肿块及膀胱壁改变为主,壁外改变较少,且顶部前壁非好发部位。

5.膀胱周围肿瘤如卵巢癌、子宫肿瘤、盆腔转移等,上述肿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肿瘤主体位于膀胱外,膀胱内膜多完整,临床也少有血尿等表现。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首选和必要的方法,可确定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还可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B超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查方法,能探测膀胱的各个切面,以膀胱后壁最清楚,还可准确进行分期。其他检查,如CT、X线、尿道细胞学检查等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来源网络,影像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