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作者:水产人生 2018-03-04阅读:941次

肝胆是在鱼类的生理活动中承担着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及转化,生物解毒,胆汁的分泌等功能,很容易受到饵料中或者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损伤。

随着水产集约化养殖技术的进步以及水产配合饲料的普及,水产养殖的密度不断加大,出于对养殖利润的追求,部分鱼类的养殖周期比鱼类在天然环境下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生长速度被人为地加快,加上一些养殖区域环境的恶化,有些厂家的配合饲料中的营养配比不完全符合鱼类生长各阶段的营养需要,甚至饲料中存在较多对肝胆造成损伤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鱼类肝胆病的发生。

本文主要探讨非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原因导致的肝胆病变及防治策略。

一,鱼类肝胆病的常见症状

鱼体发生肝胆病的主要症状有:病鱼离群独游,鱼体色变黑,尾鳍末端发白(如图1),病鱼的肝脏较同种健康的鱼出现明显肿大(图2),质地变脆,严重时甚至呈现豆腐渣样病变,或者肝脏出现严重萎缩,胆囊明显肿大,颜色变深,甚至发黑(如图3),鳞片松动易脱落,鱼体宽厚肥胖。此外,鱼类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系数增大,抗病能力差,常常出现细菌和寄生虫的继发感染。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运输过程中损耗大。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图1 肝胆病的草鱼尾鳍出现明显的白边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图2 肝脏,胆囊肿大病变严重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图3 胆囊肿大发黑

二,鱼类肝胆综合症的流行情况

养殖鱼类的肝胆病几乎在全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中均有出现,

在大宗养殖鱼类,如草鱼,罗非鱼等更是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在养殖过程中,以冰鲜为主要饵料的石斑鱼等,也可以发现肝胆病的身影,应该跟冰鲜中的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有关。

三,鱼类肝胆病的病因分析:

(1) 饲料当中的营养配比不均衡:

在养殖使用的饲料中,由于饲料的蛋白源成本比较高,出于对成本的考虑,饲料中几乎不大可能过量使用优质的蛋白源。而由于鱼类对糖类的利用率低的特点,而脂肪又具有较好的蛋白节约作用,不少料企转而提高饲料中的脂肪含量,来促使养殖鱼类的快速生长,饲料当中的脂肪含量过高,往往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饲料当中的必须脂肪酸含量不足:由于必须脂肪酸是磷脂合成所必须的物质,而磷脂有是组成脂蛋白的成分,在肝脏脂肪的代谢和转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必须脂肪酸的不足,可导致鱼类的脂肪代谢障碍而诱发肝胆疾病。

饲料当中的必须氨基酸不足:饲料当中容易缺乏的是蛋氨酸和赖氨酸,蛋氨酸不仅可作为甲基供体,也是合成脂蛋白所必需的。蛋氨酸供应不足,就会影响机体脂蛋白的合成,从而导致肝脏的脂肪代谢发生障碍,脂肪的转化受阻,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的积累。

(2) 养殖过程中的过量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有些养殖户有急于把鱼养成上市的销售的心理期望,加上有些饲料厂的业务员出于业绩考核的压力,鼓励养殖户以超过正常的投饵率投喂饲料,鱼的生长速度虽然加快,但同时由于摄食的营养物质超过自身生理活动的需要,最后转化成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不断积累。

(3) 饲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

油脂氧化:由于在饲料当中的三大营养素中,糖类和脂肪对蛋白质具有节约作用,但由于鱼类对糖类的利用率不高,导致糖类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不明显。因此,为了促进蛋白质更好地合成体蛋白,形成动物机体的有效增重,使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效果得到体现,加上脂类是动物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因此,饲料当中油脂的大量运用是无法避免的。

饲料当中的氧化的油脂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一是使用已经氧化的油脂,如鱼油,大豆油,动物油脂等,二是饲料原料(比如鱼粉)当中的油脂被氧化。需要注意的是,在饲料添加的各类油脂中,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被氧化,这也是国内有些动物营养学者不建议在饲料中添加鱼油作为饲料的油脂来源的原因。

油脂氧化后对水生动物机体的毒性主要在于,氧化油脂一方面能够造成水生动物的消化道上皮的损伤,影响鱼类对饵料的吸收,此外,脂肪氧化后产生的一些小分子的醛和酮,直接对鱼类的肝胰脏细胞造成损伤,导致鱼肝胆的病变。此外,脂肪氧化后的产物也会造成维生素的破坏。

霉菌毒素:饲料当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中的霉变和饲料出厂以后保存不当引发的霉变,通常,在现有的饲料厂原料及饲料的品控体系中,黄曲霉毒素受到了重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饲料当中的霉菌毒素不仅仅只有黄曲霉毒素,比如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同样对鱼类的肝胰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

蛋白质腐败变质:鱼粉内的蛋白质腐败产物主要包扩挥发性盐基氮(简称TVBN,主要成分为三甲胺、二甲胺、甲胺、氨氮等物质)、生物胺(如组胺、尸胺、腐胺、精胺等)、肌胃糜烂素(组胺与赖氨酸的聚合物)等成分,组胺与肌胃糜烂素对有胃鱼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

非蛋白氮:饲料当中最容易出现的非蛋白氮是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对养殖动物、人体的毒性主要为肾脏毒性作用,对肾脏有非常大的伤害,同时影响肝功能 并由此对养殖动物整体生理机能造成影响。

(4)饲料当中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

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维生素C等),磷脂,胆碱,肌醇,甜菜碱等。这些物质的作用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防止油脂出现内源性氧化,降低它们对肝脏的损伤;二是参与脂蛋白的合成和促进脂类的转运,将脂肪转移出肝脏,降低脂肪在肝脏的积累,或者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5)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养殖环境中有害物质对肝脏的影响,常常容易被忽视,最常见的是重金属(如铜等),重金属最容易在肝脏上富集,对肝脏细胞有直接的损伤,影响了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脂肪不能正常地转运出肝脏,从而引发脂肪肝,严重时可能引发肝脏变绿。

(6)药物的不正常使用

在养殖过程中,有些养殖户有不正确的预防习惯,经常性的使用一些刺激性大的杀虫剂或者使用对动物机体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预防,这些药物都可对水生动物的肝胆形成刺激和损伤,进而诱发肝胆疾病。

(7)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鱼类机体内正常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的产出和清除出于平衡状态,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的速度是一样的,机体有一整套防御机制来清除自由基的伤害,但是在养殖环境恶化(低溶氧,氨氮,亚盐长期偏高,养殖密度过高等)导致鱼体内的产生的自由基的不到有效的清除,而自由基可以诱发体内脂质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导致养殖动物机体内脂质的内源性氧化,引起肝脏的病变。

四,鱼类肝胆病的防治策略及建议

(一)肝胆病的预防

(1)饲料的选择策略

由于大多数养殖户并不了解营养学的原理,在选择饲料的时候相对可靠的策略是选择质量可靠,稳定,规模稍大,信誉好的厂家。很多养殖户喜欢看饲料袋上的蛋白含量,认为粗蛋白含量越高越好,实则不然,在关注蛋白的同时,更要留意蛋白质的效率,因为蛋白质效率才能真正反映蛋白有多少转化成机体的有效增重。

(2)合理的投喂策略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定期打样去估计鱼的体重,根据鱼的体重灵活调整投饵率,同时注意鱼类生长的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变化选择合理的饲料。投喂的时候需要根据天气及水质情况灵活增减料,在四大家鱼和罗非鱼等大宗鱼类的养殖的过程中,投料高峰期建议每一周投喂青饲料一天或者停料一天,来缓解鱼类肝胆代谢的压力。

(3)抗脂肪肝因子的使用

在养殖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抗脂肪肝因子有维生素 ,胆碱 ,甜菜碱等,针对饲料当中可能存在添加不足的情况,定期使用抗脂肪肝因子进行拌饵投喂,促进肝脏的脂肪代谢。

(4)定期使用中草药

缓解饲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或者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肝胆的损伤。中草药的效果,在养殖基层的实践中已经得到的证明。中草药中的多聚糖,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鞣质等成分均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损伤,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5)养殖过程中药物的合理使用

在养殖的过程中,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类,多西环素类等,尽量少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菊酯类、敌百虫、硫酸铜等,可以生物防控入手,来减少寄生虫的爆发,避免药物对鱼体造成较大刺激,在治疗细菌感染的时候,如果并发肝胆病,则要考虑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对肝脏的影响。

(二)肝胆病的治疗。

在实际生产中,鱼类肝胆病的发生主要跟肝脏细胞的功能受损,不能及时将累积在肝脏的脂肪转运出去,以及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多,超出了肝脏的代谢及转化能力,转化成脂肪在肝脏的积累。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以减轻肝胆的营养物质代谢负荷和修复肝脏的功能为主。处理建议如下:

可以适当停料2-3天再使用药饵减料内服,或者直接将投喂量减到原来的50%左右,使用肝胆利康散(每100克拌料10公斤)或者板黄散(每100克拌料5公斤)加水产复合多维以及粘合剂制成药饵,拌料投喂,连续使用5-7天。

[1] 饲料中三聚氰胺对花鲈生长,生理机能及组织残留的影响 刘海燕 《水生生物学报》 2010年 11月 第34卷 第6期

案例分享:

【发病情况】

乐山市井研县,池塘面积约10亩,水深2米,斑点叉尾鮰鱼种约10000尾,每尾均重100g左右。2014年5月30日检查,测得pH8.6,亚硝酸盐0.1mg/L,氨氮0.4mg/L。塘口漂浮有十几尾死鱼,并可见有游边现象。据养殖户阐述,此现象已持续近一周,每天持续有20多尾死鱼,已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及用药改底,但不见好转。

【症状】

从池中捞2尾病鱼,外观腹部及头部有点状出血;胸部可见红色斑点;头部有明显红色出血点,须有黏着现象;解剖见鳃有糜烂,粘连情况;腹水;鱼鳔严重点状出血,肝呈白色糜烂状;胆充盈,暗黑无光泽。

【头部、鳍条、腹部红点】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鳃糜烂,多粘】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解剖图】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病因分析】

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

一、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二、乱用药物

三、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

根据这起案例的发病症状与解剖现象,初步诊断为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水环境恶化,亚硝酸盐超标。

【治疗建议】

1.内服:鱼病康套餐+板黄散+维生素k3+肤美各一包=拌料20斤,连喂4日。

【内服肤美,降解饲料中的毒素】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2.外用:净水宝500g/亩+氧多200g/亩,苯扎溴6瓶+浓戊二醛溶液6瓶每日一次,连用两次。

【内服板黄散,专治肝胆病,清热解毒】

养殖鱼类脂肪肝处理——肝胆病

3.隔三日后用藻种+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治疗追踪】

用药两天后死鱼数量减少至每日5尾左右。5日后偶尔发现一条死鱼。效果理想。

夏季水温高,各类鱼都容易发生肝胆综合症,因此小鱼建议您,科学投喂是第一步,饲料的受潮发霉变质后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等都会造成鱼的肝脏发病,切忌过量投喂;发生疾病时也应正确治疗,不用副作用大的渔药,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不建议使用药效强烈的西药,而要使用中草药治疗,同时搭配维生素内服,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外用消毒药物也尽量选择温和的消毒产品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