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远离或保持距离!

作者:肝胆相照 2017-08-03阅读:2634次

导致肝脏发炎的病因很多,包括药物(化学物质)、酒精、自身免疫、肝脏内过度脂肪沉积和嗜肝病毒。其中,嗜肝病毒导致的肝炎最为多见,这就是常说的病毒性肝炎。

为什么叫嗜肝病毒?那是因为在可以损害人类肝脏的病毒中,有五种病毒特别喜欢肝脏,一旦感染人体,就直奔肝脏而去,并在肝细胞里寄生、繁殖,进而诱发机体的免疫系统损害肝脏。病毒或被清除(急性肝炎),或绕过免疫系统而永久“定居”下来成为慢性肝炎。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肝硬化和/或肝癌,在少数人还有可能出现重型肝炎,病死率很高。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这五种型别的病毒性肝炎已经为大家熟知,但这看似简单地按序号排列起来的五种肝炎,各自间的差异非常大。有些肝炎可以与它们保持距离或远离,有些很难。

本文介绍的“远离”有两层含义,一是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即采取各种措施不被肝炎病毒侵入体内,进而不患肝炎;二是应对已感染的病毒,即采取正确、积极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清除或抑制病毒,从而消除肝脏的炎症,肝炎也就远离了。五种肝炎病毒中,丁型肝炎病毒很古怪,它寄生在乙肝病毒的壳(表面抗原)内,实际上没有多大致病性,不重点介绍。

先说远离病毒感染。这个“远离”显然是指预防工作。说到预防就得说病毒的传播途径。患甲型和戊型肝炎是典型的“病从口入”,而乙型和丙型肝炎,一定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

大多数情况下,甲型肝炎病毒是通过病毒污染的食物而进入人的胃肠道,然后进入血液,最终达到肝脏。主要预防措施有二,一是注意个人卫生。不吃可能被病毒污染的食物,这是很有效和没有代价的防御方法。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导致33万人同期患甲型肝炎,直接原因就是生食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一种贝壳类动物——毛蚶。甲肝全年都会流行,每年开春之后,就有一个甲肝流行的高发时间段。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凡患甲肝者,仔细询问病史,都会被告知在过去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吃过不干不净的东西。实际上,甲型肝炎并不是一个难以预防的疾病。管好自己的嘴巴,“吃货们”管好自己的所谓爱好,不光顾无证饮食摊,患甲肝的风险降低一半以上。二是注射疫苗。2008年,我国已经将甲肝疫苗列入扩大计划免疫的疫苗之一,也就是说,孩子出生之后将被“自动”注射甲肝疫苗。这种疫苗是由甲肝病毒的灭活或减毒体制备的,对人体很安全。减毒疫苗注射一针即可,灭活疫苗注射第一针之后的半年还得注射一次。成人大多数被甲肝病毒感染过,检测一下血液中是否有甲肝病毒抗体,如果抗体是阳性的,就不必注射了。

戊型肝炎也属于急性肝炎,与甲型肝炎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至少在传播途径上很相似。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也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在吃了含有病毒的不洁食物后被感染,但更有可能是由于粪便污染水源之后导致大流行,这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比较多见,在中国也长年有散发流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生洪灾之后,多会出现水系破坏,地下水道的污水泛出,不仅几无净水可饮,还可能污染自来水系统,所以,预防重点就在饮水。眼下天气极度炎热,不久后就是台风季,洪涝灾害会接踵而至,大家在旅游,或特殊情况下遇到无净水可饮的时候,一定要倍加小心。非常遗憾,戊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性还远不及甲型肝炎疫苗,现有的戊肝疫苗主要用于16岁以上人群,对于有高风险者,比如从事养殖业、疫区旅行、部队官兵等,建议注射疫苗,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乙型肝炎,一直是国人的心腹之患,但是经过医学科学家的多年不懈努力,近年来乙型肝炎也已经成为可预防的疾病。需要再次明确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一定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注射、输血、拔牙和文身都可以传播乙肝病毒,而日常生活接触和工作接触等,一定不是传染乙肝病毒的途径。目前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主动预防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生儿的免疫接种,即儿童出生时就注射乙肝疫苗,然后在第1个月和第6个月各复种一次,这就是免疫接种的所谓0、1、6计划;对于患有乙肝的母亲,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新生儿还应该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对于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超过90%的母婴垂直传播可以被阻断。二是高危成人接种乙肝疫苗。所谓高危,就是指工作原因,比如医务人员,或有不良嗜好者,比如同性恋、静脉吸毒者,不仅容易遇上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更容易“体液-血液-血液”接触,故为高危,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其他任何成人,只要体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阴性的,那么愿意接种都是可以的,但并非必须。实际上,成年人后天患慢乙肝的机会不大。三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积极抗病毒治疗,目的是减少乙肝病毒的存量。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无法详细描述,请参见相关科普文章。

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也是“体液-血液-血液”途径,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也很明显,包括母婴或父婴之间的传播。根据笔者经验,凡是最终确诊为丙型肝炎的患者,追问其病史,有超过三分之二者可以追溯到注射、输血、有创检查等情况。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特别容易变异,无论科学家们如何努力,迄今没有制成可供预防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疫苗。不过,既然已知其传播途径,那么从血液的源头入手,丙肝也应视为可预防。当前,除了类似于乙肝的“高危人群”或“高危行为”易于患丙肝外,非法采血和献血仍然是重要的传播丙肝的方式。各级政府在控制这种非法行为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好消息是:丙型肝炎是可以治愈的传染病,目前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疗效不断刷新纪录,不断接近100%,因此若干年后,丙肝病人的群体将大大下降,传染的可能性也就不断变小。

再说远离肝炎。提请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是“远离肝炎”,不要粗暴地理解为“远离肝炎病人”。如果是“远离肝炎病人”那可就是对一个群体的歧视了。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会得到医院的暂时隔离;慢性肝炎,不通过接触传播疾病。即使在急性期对他们的“离”,也只是一时性的。

甲型肝炎是急性自限性肝炎,也就是说可以自愈,而且不会转化为慢性,所以一旦过了急性期,甲肝病毒就不再成为传染源,病人的肝脏炎症也就不复存在,自然地也就“远离”了炎症。戊型肝炎也属于急性肝炎,只有极少数感染者有可能会转变为慢性,不过病情多不严重,炎症轻微,导致肝硬化者甚少。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一定要治疗的,而且一定要抗病毒治疗,否则肝脏的炎症就会持续存在,久而久之,炎症的不断积累,肝损害就逐渐加重,在10余年时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就会分别超过30%和15%左右!这是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所以远离肝脏炎症何其重要!读者朋友一定有困惑:为何不把乙肝治好,而仅仅说“远离”?道理很简单,因为目前还达不到“治好”的水平,抗病毒药物只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说得通俗点,就是把病毒压趴下,只要病毒不复制了,肝脏的炎症就减轻甚至消失了,随后可能发生的肝硬化或肝癌等也就可以避免了,这即是“远离”炎症的好处。对此,我们应该欢欣鼓舞了,这看起来不过是已经达到的“小目标”,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至于丙型肝炎,已经不再被视为人类的重大威胁,药物治愈丙肝早已不再是奇迹,其导致的肝炎,以及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等问题的解决,也是指日可待的。

读此文,如果感到很面熟,那就再读一下以加深印象;如果感到很陌生,那就细读一下以了解概貌。我的本意就是希望你最大可能地远离病毒和病毒性肝炎。

本文转载自“缪晓辉论健”,更多肝胆资讯,免费咨询医生,关注“肝胆相照公益行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