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作者:很多少人已经淡忘 2017-12-02阅读:5797次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高血压,冠心病与日常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为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保驾护航,正确的饮食观念为我们增添了健康的元素。在日常生活中能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拥有健康身体的关键。

那么为了不让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冠心病患者发病,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遵循怎样的饮食原则呢?

下面就让话食告诉你:高血压、冠心病为什么会发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一、血压升高的原因

血压升高是由多方面引起的:

1.心脏泵血能力加强,使每秒钟泵出血液增加。

2.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变得僵硬,当心脏泵出血液时,不能有效扩张,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过比正常狭小的空间,导致压力升高。

3.由于神经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动脉可暂时性收缩同样也引起血压的增高。四是循环中液体容量增加,肾脏不能充分从体内排出钠盐和水分,体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二、冠心病发病原理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

它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三、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的关键

通过两者的发病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血管的弹性和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是预防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键。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四、饮食建议

【宜】

1、 减少热能和脂肪的摄入。

能使体内堆积的脂肪减少,减轻心脏负担,保证血液的正常循环流动,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2、 减少钠盐的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为宜,同时还要注意限制腌制品等含盐量高食品。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3、 适量摄入蛋白质。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为每千克体重 1 克为宜,其中植物蛋白质应占50%,最好用大豆蛋白。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每周还应吃 2 ~ 3 次鱼类蛋白质,以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但是有高血压合并肾功不全的人应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4、 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钾能促使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性,有利尿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收缩能力。

同时,脂溶性维生素还能够溶解脂肪,减少体内的脂肪。而蔬菜和水果是钾和维生素的最好来源,每100克蔬菜和水果中含钾200~500毫克和大量维生素【1】。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5、 科学饮水。

尽量饮用硬水,如泉水、深井水、天然矿泉水等。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它们是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如果缺乏,易使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血压升高。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忌】

1、 忌酒忌烟。

饮酒量增加,血压也随之升高;而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可以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降低服药的顺应性,使患者不得不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2、 忌饮大量浓茶。

大量浓茶会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而淡茶却有降血压的功效。因为茶叶含有鞣酸、茶碱、茶多酚及咖啡碱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韧性和弹性、利尿等作用,有利于降低血压【2】。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所以大家在平时多加注意,能稳定血压的辅助类,小编给大家推荐血压“克星”——辣木籽

辣木籽还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等作用。而黄芪有补气的作用。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此方在活血的同时,还兼有补气之功效。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多有乏力等症状,用此方效果较好。

有高血压、冠心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辣木籽降压

辣木籽的价值

【味】味辛,性微温,无毒。

【归经】肺、心、胃经。

1、辣木籽在降低血糖、血压、减肥瘦身、调节肠胃、增强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2、辣木籽有降低血糖、改善睡眠、清肠及促进新陈代谢功能。

3、辣木籽在调节肠胃功能、护肝、抗紫外线、润肤、营养头发等许多方面也有良好效果。

【买2送1】辣木籽正宗印度进口包邮野生食用辣木子种子 滋补品 ¥56.8 购买

辣木籽用于治疗高血压,能降低和平稳血压,预防脑血管阻塞引起中风、预防老人痴呆症;同时增进血液循环和防止血管阻塞,能够帮助预防心脏病和中风。向天果对糖尿病人和高血压病人有非常大的帮助,长期服用向天果不仅能降血糖血压、平稳血糖血压,还不会出现副作用,起到防治并发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