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穴位是天生的“速效救心丸”,冬季灸保心安神,一定要转给爸妈

作者:古艾媛 2018-02-01阅读:4284次

【案例分享】

前几天,老师接到灸友W女士的紧急求助。W女士带父母旅游,白天登山,晚上住在山上的宾馆里。夜里,她的父亲突然面色苍白,胸口憋闷得透不过气来,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居然满头大汗。W女士感觉父亲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了,因为老人家原先有轻微的心脏供血不足的毛病,但由于症状不严重,他没当回事,这次出门连速效救心丸都没带。W女士紧急叫了救护车,但由于救护车在山脚,没法立刻赶到。

W女士心急如焚,突然想到随身携带了艾条,觉得可以用来救急,但苦于不知道该怎么灸?她赶紧联系老师,了解症状后,老师赶紧让她狠掐老人家的大鱼际,而后艾灸大鱼际、膻中穴、内关穴、印堂穴,并特别叮嘱要着重艾灸前面2个。

大概半小时后,老师联系W女士,她回复说老人家的脸色已经大为缓和、汗也止住了、气息也不是那么急喘,老人家都不太想去医院麻烦了,在家人的强烈坚持下,才同意去医院检查。那么,为什么艾灸这几个穴位,就能即刻缓解不适症状呢?速戳下文……

一、冬季,心脏病高发期

冬季天气严寒,血管容易收缩,导致心脏血管内膜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堵塞血管,引发心脏大面积缺血,诱发心脏病。

研究表明,冬季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50%,且半数患者一小时内死亡;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上升7%,多数心脏病发作事件发生在温度降至12℃或以下时。

二、人体自带的“速效救心丸”

照理说,心脏病患者应该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但是,若突发心脏病而身边没有药物,又该怎么办呢?

再好的药物都不如人体来得精妙,我们身上就自带了两颗“速效救心丸”——膻中穴和大鱼际。遇到突发状况时,只要用对这两个穴位,就可化险为夷。

三、膻中穴——增强心肌供血

膻中穴在两个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同时也是脾经、肾经、小肠经、三焦经、任脉的交会穴,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宗气之海”。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就是说膻中穴和气密切相联,可调畅全身气机。心脏病患者都有气运不畅的情况,经常觉得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心悸不安等,出现这些症状时最容易产生反应的地方就是膻中穴(如果有上述症状,膻中穴的痛感会非常强)。

膻中穴是宗气聚会之处,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因此艾灸膻中穴可达到气血运行畅通、增强心肌供血、缓解不适症状、提高心脏功能的效果。生活中,有些人在生气或受刺激后,经常会捶胸顿足,而后症状就可大大缓解,其实就是因为刺激了膻中穴,增强了气的运行效率。

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刺激该穴位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胸部的植物神经功能,在临床上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病的治疗。

年纪越大,血管越堵,这部分人建议经常艾灸膻中穴(也可用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胁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但艾灸效果更好),加强气的运行效率,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很好的帮助。

四、大鱼际——缓解心脏压力

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的部位,医学上称其为大鱼际。大鱼际肌肉丰富,心肺二经都经过这里,因此刺激大鱼际对心肺大有裨益。在手掌全息图中,大鱼际是心脏的反射区,心脏病患者最怕刺激,需要安心,刺激大鱼际可有效缓解心脏压力。

当突发心脏病、身边又没有速效救心丸时,请立即按照下面的方法急救:

1、患者双手交替对搓大鱼际,力道要大,利用强力刺激来缓解心脏压力;

2、若患者无力对搓大鱼际,其他人可用手指狠掐患者大鱼际(把患者大拇指倒立过来效果更好),力道要大;

3、心脏病突发是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若患者症状比较严重,建议立即刺破紫青脉络,使冠状动脉痉挛解除,或使之扩张而增加其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增强左心功能。

强烈刺激大鱼际,在紧急时刻,好比直接给心脏做按压抢救,能起到速效救心丸般的救治效果。除了适用于救急,心脏病患者可将之作为日常护心保健方法,按压10-20分钟,就好比直接给心脏做按摩,可起到缓解心脏压力的护心效果。当然,相较于按、揉、掐等方式,艾灸方式效果更好。

注:心脏病高发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建议学会上述方法,既可作为日常护心保健方法,紧急时刻还能救命!

五、病在心脏,根在血管

西医认为,心脏病的致病根源在于:动脉硬化。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沉积,伴随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使血管壁增厚,进而影响血液流动,侵蚀血管壁,形成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就会导致脏腑缺血缺氧,发生在心脏,就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中医认为,心脏病属于血瘀证,致病根源在于:血管不通。血管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行气血,调阴阳,处生死,决百病。血管通畅,则气血充盈,得以输布全身;反之,若瘀血、痰凝、水湿等血液垃圾堵塞血管,就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可见,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认为:心脏病“病在心脏,根在血管”。因此,防治心脏病的根本之法在于:通脉——疏通血管,通过清除血液垃圾,降低血黏度,恢复血管弹性,促进血管通畅,确保血氧供应。

六、艾灸,疏通血管更安全更高效

传统方法治疗心脏病,主要是针对导致血管硬化的脂肪沉积,直接采用扩张血管、减少血栓、降低血脂等手段(如支架、搭桥、药物)。这些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不可避免会出现风险系数高、毒副作用大、无法根治等缺陷。

心脏病作为血瘀证的一种,与寒邪、痰湿、气虚、气滞息息相关,因此治疗血管堵塞应以“温阳补气、祛寒除湿、活血化瘀”为原则。而艾灸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完全符合该原则,是清除血液垃圾、疏导血管堵塞的“不二之选”。

关于疏通血管的重要性,大家可阅读往期文章:年龄越大,血液垃圾越多!用好这个“血管清道夫”,清血、祛病、养颜!

除了上文的膻中穴和大鱼际,在临床上,一般还利用下面两个穴位防治心脏病:

心俞穴:心脏的背俞穴,是心气转输、输注的地方,与心脏有关的疾病都可通过艾灸它进行治疗。

内关穴:内关穴是心脏的关口,属于心包经,直接与心脏相连,因此它是治疗心脏病的要穴。同时,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中医认为“阴维有病,苦心痛”,并给出治疗方法“胸中之病内关担”,可见内关穴治疗心脏病的地位。

印堂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总。艾灸印堂穴,可以促进心脑供血、供氧,让患者醒脑明目,防止其意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