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一教授:胸痛中心建设经验可推广,将惠及更多人!

作者:医学界心血管频道mp 2017-07-04阅读:3754次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胸痛中心的建立,我国胸痛救治的准确率、成功率大大提高。近日,医学界心血管频道邀请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唯一教授与大家分享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经验。

口述 | 方唯一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整理 | L小编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方唯一教授专访视频---

一、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有哪些经验?

在ACC 2017中美心脏病学联合专场(Joint Symposium of the CSC & ACC)上,中美两国专家交流了胸痛中心建设经验。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兼“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办公室”主任,方唯一教授有很多经验想和大家分享。

2010年,国内已开始关于胸痛中心建设的讨论,2011年美国胸痛中心学会和中国心脏学会建立联系后,认为有必要把美国胸痛中心建设经验介绍给中国,目的是使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像美国一样,有一定标准,有规范,要实实在在做出成绩,而且这个成绩是可复制的:规范可复制,可传播,可扩大。2011年,在胡大一教授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召集了国内部分专家起草了首部“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不能依赖美国认证,2013年,在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推动下,经国家卫计委授权,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直接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属下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业委员会”其中还包括“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参照美国和德国胸痛协会的标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起草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的大力支持下,胸痛中心的建设更加规范、完善。我们还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监察委员会”和“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

“中国胸痛中心监察委员会”监督、举报、考察不符合标准的胸痛中心,对非常规手段取得认证的,要进行处分,并设有专门办公室专职工作。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成立的目的是,对胸痛中心成立挂牌后的运行进行质控,胸痛中心运行过程中的的每阶段数据都要上报质控中心,由质控中心监测运行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存在违规,哪些方面做的不好,有没有改进。通过这些全方位质控,推动胸痛中心建设。

国家卫计委认为胸痛中心的建立能够大大提高胸痛救治的准确率、成功率,降低胸痛病人的死亡率,尤其是STEMI救治时间大大缩短,提高救治成功率,并认为胸痛中心的模式可以复制推广:如可建立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甚至可以推广到婴幼儿急救,危重孕妇急救。因此胸痛中心的建设很重要,我们的目标是 3年建立1000家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建设怎样保质保量?首先要选取示范中心,并扩大胸痛中心办公室,现在上海有包括上海市胸科医院在内的25家示范中心,并即将扩大到40家,现在批准胸痛中心已有164家。这离1000的目标还比较远,还要努力工作,扩大胸痛中心数量。

二、胸痛中心怎样惠及患者?

3年来,在胸痛中心成立的区域,我们会看到几个喜人的变化:

1.病人受教育程度广:只要有胸痛中心的区域都在宣传,什么是胸痛,胸痛是怎么得的,患者如何与院方进行联系,怎样有效转运。

2.医院之间联系更为密切,诊断更迅速:无论是能做PCI的医院还是不能做PCI的医院,只要胸痛病人来,胸痛中心所在区域范围内都知道患者来了如何处理,真正能做到胸痛优先。

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基本检查,并区分出患者是心源性胸痛还是非心源性胸痛,根据各医院现有条件,做相应处理:能做PCI的马上做,不能做PCI的单位,发现肺栓塞、心肌梗死可以马上溶栓,病人发生胸痛,基层医院半小时内即可溶栓,如果基层医院诊断不清,可把相关信息发给胸痛中心,马上可通过各种通讯方式获得诊断,并被告知该做什么检查,还要做什么检查,该做什么处理,速度非常快。

在胸痛中心建立前,这一切简直不可想象。保守的各医院,开始通过协作方式救治病人,协作的概念开始普及。通过胸痛中心建设、建立起区域胸痛救治联盟,从而打开医院、区域间的壁垒,通过信息、交流、联系,将病人真真正正从上到下一条线连起来。但是相对中国的广阔疆域,能做到这些的单位目前还非常少。

方教授希望3~5年能把好的胸痛中心建设经验推广下去,如果将来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1000家胸痛中心建立起来,且行之有效的开展起工作,5年内定会出现中国胸痛死亡率、发病率的拐点,胸痛患者的死亡率、发病率会降低。5年,如果胸痛中心发展好,发展大,这个目标肯定能达到!

专家介绍

方唯一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

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心血管疾病领域知名专家,心内科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心血管病疑难重症诊治、冠心病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从事心脏病介入诊治工作近30年,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24000余例,是我国最早开展冠脉左主干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复杂及钙化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也是在我国最早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有700余例的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经验和超过800余例的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在我国各省都指导和演示过心脏介入治疗手术。

率先在国内和辽宁省内开展冠脉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1996年)、多支冠脉病变选择性病变相关血管的介入治疗(1996年)、单根导管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1991年)、成人主动脉缩窄介入成形术(1991年)、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990年)、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成形术(1992年)、下腔静脉堵塞(柏-查氏综合症,1992年)球囊及支架成形术、肺动脉导管取栓术结合溶栓术治疗急性肺栓塞(1996年)等工作。

现任美国心脏学院会员(FACC),欧洲心脏协会会员(FESC),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脏影像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兼“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国际循环》等杂志编委。1997年至今多次作为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组成员,历届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大型国际或全国介入心脏病学术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手术演示专家组专家,大会执行主席。

主编著作《介入心脏病学》,已成为国内从事心脏病介入治疗医师的必备书。近年来,参编专著十数项。主持过国家863课题、省市级重大课题六项,曾分获过省市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主编专著11部,发表专业论文近100篇,其中SCI论文37篇。曾先后获得辽宁省政府二、三等奖,大连市委和市政府授予的大连市优秀专家 ,中华医学会授予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授予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特别贡献奖”。

征 稿

致心内科医生: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