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谣言, 你都听过么?

作者:修心养身宝典 2017-07-07阅读:878次

糖尿病教育作为“五驾马车”之一,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人患糖尿病多年,依然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诸多误解,不知道怎样正确检查和处理糖尿病,常常误入歧途。

谣言1: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主食

有些患者每天一小碗甚至半碗主食,稍多血糖就高,不敢吃,这种想法让很多人都不敢吃粮食,却因此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为了补充机体需要的能量,吃进去的鱼、肉等蛋白质就会被当做粮食消耗掉。久而久之,身体无法维持自身的肌肉量,整个人就会逐渐消瘦。而长期肌肉萎缩,也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能量不足,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睡眠不良、多思多虑。

那么,主食吃多少合适呢?每天最少5-6两。一般不做太重活儿的女性,也可以考虑每天5两主食;男性可以考虑6-7两。这样分配到三餐的话,每餐大概为1.5-2两(以上均为生重)。

吃饭后血糖升高,可以通过运动、用药等方法来解决,但绝不能靠不吃主食来解决。关于餐后血糖需要辩证地看待。有些年龄在65岁以上,患糖尿病接近十年或十年以上的人,重点观察餐前血糖。因为老年人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应用药物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9mmol/L以下,甚至8mmol/L以下后,下顿饭的餐前血糖会较低,有时身体会难以承受。因此,这样可能就不会受益于餐后血糖的降低,反而受害于不适当降低的餐前血糖。

谣言2:糖尿病患者应该以吃粗粮为主

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不一定是误区,因为他们的确以吃粗粮为主。然而,对于有些人,尤其是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他们不是爱吃粗粮,而是不敢吃细粮,这些患者认为,只要一吃细粮血糖就高。

事实上,该吃的东西吃了,血糖升高,那不能说明不该吃,而只能说明又得吃又得另想办法。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细粮反而对身体有益。对于这类人,吃粗粮吸收不了,还会使胃不舒服,并可能因消化不良、缺乏能量而影响身体健康状态。

因此,要考虑粗细搭配,比如一份粗粮搭配两至三份细粮,可以在某一顿饭按照这个比例吃,也可以三顿饭中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着吃。另外,粗细搭配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对于体质较差,身形瘦弱的人,少吃粗粮;而对于肥胖,身形健壮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粮的比例。

此外,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纤维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进食粗粮才能增加纤维。

谣言3:只吃白肉不吃红肉,或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

营养的精要在于平衡和全面,而非绝对地吃和不吃。平衡、全面的意思是指所有的营养素都要包括,不能有这个没那个。但对某些营养素,可以采取少而精的策略,而非完全不吃。

此外,汉民族自古以吃猪肉为主,而牛羊肉则在回族或草原牧民中盛行。熟悉胰岛素的患者都知道,猪的胰岛素氨基酸结构跟人的最接近,只差一个氨基酸,而牛的却差三个。所以,食用跟人体氨基酸结构和比例更相近的猪肉从某种程度来说可能对人体的身体构成成分的修复和更新更高效。并不像人们常认为的猪肉脂肪含量高,不宜食用,如果选择较瘦的猪肉也是不错的。因而在科学上并不支持要吃肉只吃牛羊肉而不能吃猪肉的观点。

总体来讲,从营养角度,各样食材都可以适当根据喜好加以选择并食用,只是主要需关注吃的方式(煎炒烹炸应少,蒸煮烩炖拌宜采用)。但是针对不同的人,遗传素质、运动量、体格、生活习惯等都不同,所以很难一言而尽。

谣言4:每天家务很多,忙个不停,无需做运动

很多女同胞在家要做很多家务,往往会认为就不需要专门运动了。首先,家务劳动肯定有利于血糖控制。但是,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不定,可能体力消耗不够。另外,做家务动用的肌肉和做运动是不一样的。好的运动往往能调动全身肌肉,比如跑步时,至少能动用上半身9块肌肉,下半身28块肌肉,总共37块肌肉;太极拳动用的肌肉也有四五十块等。

此外,做运动时还要达到的一定的心率,一般是(170-年龄),即如果70岁时运动的心率就要达到100次。达到目标心率后,要持续15-20分钟,半个小时锻炼效果会更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三种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跳绳等;拉伸运动有瑜伽及关节韧带活动等;力量训练包括跳绳、哑铃、蹲起等各种上下肢力量锻炼。

谣言5: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会出并发症

不少人认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对于年轻的(一般年龄小于50岁),病程较短的(短于五年)的病人,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标准作为治疗目标。然而,患者年龄每增长10年,血糖标准就要升高1-2mmol/L。

有些老人家觉得,自己空腹血糖7+mmol/L,比正常标准高,就很担心。然而,出现这种情况要审时度势,既然腿脚不如年轻人了,身体可能各方面都不一样了,血糖同样也要放松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如果按正常标准降糖后,出现低血糖,就不能按正常标准来要求或调整了。

在降糖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血压、血脂等因素,而不是单纯血糖一个因素。因此,对于某些情况,不用把血糖控制得那么严格,但这并不是说让大家放任,而是改变旧有过度、不适当控制血糖的想法。

谣言6:血糖大于4-5mmol/L,就说明没有低血糖

数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是否已经发生了低血糖,跟血糖数值没有必然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是否与血糖偏低有关。

判断是否存在低血糖,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如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其次是加餐后是否可以缓解(往往加餐后10-40分钟可部分或完全缓解)。

出现这些症状时,有些人的血糖值不一定很低,有人甚至是6mmol/L或7mmol/L。但即使血糖值不低,出现这些症状时一样很危险。出现这些症状时交感神经兴奋,此时脉搏会加快,血压会上升。如果持续兴奋下去,还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情况。

因此,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餐前、餐后2-4小时的症状,同时加以记录,看病时携带,方便医生调整药物。

谣言7:用药均损伤身体,越少用越好

很多人骨子里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用药多了伤身体,应该越少用越好。然而,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病,也是一种现代病,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然而,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需要适当用药了。

首先,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很快控制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用药的不适应期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了。

其次,代谢病的治疗是一种抗衰老的治疗,不是去除疾病,而是控制疾病。而控制疾病的概念就是调整、保健。所以,不要认为所吃的药是治疗疾病的,它是控制疾病的,将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健概念,也就是在这里治疗即保健。

很多患者会吃蜂胶、鱼油等保健食品。然而,相对于保健食品,降压、降脂、降糖药的效果肯定,保健作用更明显,为什么不吃呢?我们都需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生活往往更能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