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中医有哪些优势和局限?

作者:医寿延年 2017-07-19阅读:313次

尽管糖尿病这个名字是源于国外,但是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这个病的观察和研究却走在世界的前列。西汉时期的医学文献里就有了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当时称之为“消瘅”。著名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已经对糖尿病与饮食不当、肥胖、先天禀赋和情志失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隋唐时期,古代医家就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液是甜的,并且提出了运动和饮食浩疗的理论,这些都比西方早了上千年。糖尿病通常被归入“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逐渐形威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中医降糖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中医一直强调治未病的理念,比方说一个30岁的人各项指标都正常,并未达到西医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标准,但在中医理论下他可能已经存在脾肾不足、肝气郁滞或气滞血瘀等问题,如果此时就对这种偏差进行调整,可能并不需要用过多药,靠药膳食疗和纠正饮食起居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中西结合相得益彰

临床实践显示,对于一些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的糖尿病患者,辅助以中医治疗往往能够提高控糖效果。

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辨证论治下的中医个体化治疗对于改善体质和临床症状通常有明显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方面都具有不错的效果,特别是辅以针灸、熏蒸、按摩、气功等中医特色疗法,从而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中医降糖要与时俱进

尽管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在最近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医药直接降糖的效果不如西药显著、迅速和明确,规范化不足,可重复性差,验方流失多而新药研发少,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等等。因此,中医药防治糖尿病需要与时俱进,在发挥治疗方法多样性和个体化的特色优势基础上,积极吸纳西医精华,探索出一条中西合璧防治糖尿病的道路。

对中医降糖的常见误区

中药纯天然,没有毒副作用

这不仅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所持的观点,也是很多所谓纯中药降糖“神药”在鼓吹时的主要卖点,这种认识误区源于人们对中西医的不了解。对于初诊糖尿病且血糖不太高或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和中药调理,只要能够达到效果(即血糖控制迭标)可以不用西药,但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还抱着不用西药的观点就错了,因为血糖控制差将带来各种严重并发症。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确实都有各自的副作用,但是如果医生能够正确使用利就会远远大于弊,事实上任何药物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副作用,中医中药使用不当同样存在危害,所以千万不能简单认定中医中药没有副作用,关键要看用的是否合理。中西医各有优势,最好的做法是将两者的优势互补。

西医只治标,中医才去根儿

这是人们在看待中西医上的又个常见误区,其实西医眼中的难题对中医同样是难题。当糖尿病已经发展到严重并发症的阶段,不论中西医都难以逆转病变。前面提到“治未病”的理念,在代谢异常出现之前,中医药确实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去调整人体偏差,让糖尿病晚发生甚至不发生。但是如果各项指标都很差并发症已经很严重还希望让中医来去根,就是勉为其难了。如果神经血管损伤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中医也不可能去根,所以大家应该明白,面对糖尿病,早期预防才最重要,而得了糖尿病,尽早将各项指标都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才是正道。

中成药治疗,简单而且安全

临床上有这种想法的患者也不少,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到门诊,直接就让医生开六味地黄丸,说是想补补肾。殊不知,如果不属于肾阴不足或是运化功能差,服用六味地黄丸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还是那句话:辨证论治。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自己去对号入座,选择中成药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此外还需要强调的点是,对于国家认可的中成药,如果糖尿病患者符合其适应证完全可以去酌情选取。但是对于市场上众多虚假夸大宣传的降糖中成药,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相信和使用,一定要先去征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市场上有些中成药降糖效果很好,殊不知其中绝大多数混入了西药成分,而这些西药是目前淘汰不用的或有适应证的,乱用危害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