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1个月控制住血糖的清华教授(续)——北京平安医院的实地研究

作者:清华赵平教授 2017-07-24阅读:3927次

大家好,我是清华赵平。

上次说到,通过严格管控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周围的糖友们问我:“你这种做法也许只适合你自己,它适合其他糖友吗?”

北京平安医院的实地研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和我的研究团队拜访了北京平安医院的肖存利院长和内科主任曹洪民医生,希望在平安医院与她们合作,共同开展糖尿病管控的实地研究。肖院长和曹主任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我们一起很快就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于2016年5月到9月,对124名自愿报名参与的糖友进行了3个月的血糖管控实地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参加实验的糖友餐前血糖波动平均下降了50%, 达标率平均提升了34%。也就是说,通过生活方式的管控,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波动,改善血糖达标水平。这个结果坚定了我把糖尿病健康管理作为毕生事业的决心。

把课堂搬进医院

2016年5月的一个周四下午,我来到北京市平安医院,出席平安医院每周一次的糖友培训会议。几十年来,我为清华学生或企业高管不知道讲授过多少堂课,但还从来没有给糖友们上过课。这次为了验证我们的糖尿病管控方案,我将课堂搬进医院,学生就是糖友,讲授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控糖案例。

在院方的支持下,我们开放征集了124名符合一定条件的糖尿病患者参加本次实地研究。这些患者的基本信息为:男性占47%,平均身高为1.72m,平均体重75.6Kg,平均BMI=25.48;女性占53%,平均身高1.60m,平均体重65.4Kg,平均BMI=25.61;所有糖友平均年龄57.8岁,平均患病年限为9.4年。

我们在培训时要求患者每天测量至少2次血糖,测量的时间段分别是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睡前,共7个时间段,并输入到手机软件上。

我们的实验确定了统一的血糖标准:餐前(包括空腹、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和睡前)不大于7mmol/L,餐后(包括早餐后、午餐后和晚餐后)不大于10 mmol/L,任何时间都不小于4.4 mmol/L。

同时,我们也要求患者每天在手机软件上记录每顿饭的食品种类和数量,以及运动的种类和时间。所有这些记录都被转换成用卡路里表示的能量和用重量表示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我们告诉患者,若监测到血糖值超过标准时,就要检查之前的饮食数据,看看是否能量超标了,或食用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是,下次吃饭时就要相应更换食品种类或减少数量,或增加运动,这样就可以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

培训活动分四批进行,很多糖友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愿望。

结果喜人

按照我们的研究计划,三个月过后,我们统计每个人开始的7次血糖记录和结束前7次的血糖记录,并进行了分析对比,实验患者在严格监控血糖和生活方式后,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的均值和波动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本次实验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自我管控:

1. 可以大幅度降低血糖的波动;

2. 可以有效提升血糖达标水平;

3. 可以起到一定降低血糖均值的作用;

4. 坚持记录的天数越多,血糖管控的效果越好;

5. 以上结果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患病历史的糖友中也都得到了验证!

我们这次在北京平安医院的临床实验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我们正在组织更大规模的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以此来支持广大糖友更有效的控制血糖,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