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与“风”和“湿”有关吗?

作者:骨健康大讲堂 2017-07-01阅读:4427次

风湿病与“风”和“湿”有关吗?

许多风湿病人都戏称自己的关节比天气预报还准,每逢降温或下雨,关节早早就开始感觉不适。也有风湿病人把自己得这个病归咎于长期住在一楼或是坐月子时沾了冷水。那么,风湿病到底与“风”和“湿”有没有关系?

西医:病因无关,但湿冷会加重病情

风湿病其实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皮肌炎、血管炎、白塞病、痛风等。其中,天气变化对病情有明显影响的主要是关节受到损害的疾病。在这几种病中,骨关节炎与年龄及关节长期负重有关,痛风与饮食结构导致血尿酸增高有关,其他风湿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有关,但不认为与“风”和“湿”有关。

风湿病人之所以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会加重病情,是因为关节腔内没有血液循环,抗寒能力差,在湿冷环境症状会加重。另外,长期处于寒冷环境者,会促使关节软骨变性,导致骨关节炎。对于一些风湿病人的关节痛像天气预报,专家解释是,已经出现了损害的骨关节,对天气变化出现过敏反应和关节囊对气压变化的敏感。天气变化时,一些曾经骨折的部位会出现疼痛,一些外伤遗留的疤痕会发痒,都是同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从西医的角度“风”和“湿”不是风湿病的主要原因,而潮湿和寒冷的环境对关节炎是有害的。因此,建议风湿病人在潮湿和寒冷的季节使用电热毯,以下肢和腰部酸痛为主的风湿病,可用“单人床”的电热毯打横铺在大床的下半端,既干燥保暖,又起到理疗的功效,是经济实用的保健方法。

中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中医又是如何看待风湿病?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内经·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中医风湿病多归属于“痹病”范畴,认为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痰湿、淤血或热毒,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症。这是中医风湿病的概念。

中医认为,风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正气不足(包括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脾胃功能虚弱),这个内因夹杂着外界风寒湿邪,两方互相作用下,就诱发了风湿病。这与西医对风湿病的看法并不矛盾,两者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其实是不具可比性的。

关节肿胀、疼痛、早晨起来关节僵硬……类风湿关节炎(又称“类风湿”)让无数的患者苦不堪言。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为0.2%-0.36%,患者超过500万。风湿病治疗专家表示,通过早干预、规范治疗,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控制病情的效果,而且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并不矛盾,两者可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起来,让患者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早干预可避免关节变形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紊乱导致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侵犯任何关节,但最常侵犯的关节有三组,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如果这三组关节出现红肿热痛,那就要高度怀疑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及时到医院的风湿专科就医。医生会开具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相关检查,来确诊是否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早诊断、早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痛、僵硬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骨质的损害,进而发展为关节的变形,最终失去功能导致残废。早期有效的治疗,不但可以将病情的进展控制住,避免发生骨质损害、关节变形和丧失功能,还有可能达到完全缓解,恢复到“无病状态”。

中西医可优势互补

中医治疗风湿病与西医并不矛盾,两者各有优势,其实是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西医药的特点是起效快、药效强,如果病情发展较快、病情较重,西医药的干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西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在使用西药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中医中药的特点是起效比较缓慢,但其优势是能长期服用,远期疗效会越来越好。对于已经开始西医药治疗的患者,除非不能耐受,并不建议随意停药而单纯用中医治疗,这样就可能因为用药间断、治疗不规范,而导致病情出现反复,当频繁复发时,就可能因为病情进展等原因而增大治疗难度。

中医治疗风湿的另一个特点是“辨证论治(即个体化治疗)”,这与风湿病的临床特点有密切关系。风湿病的同一种病可能有不同亚型;病人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症状表现可截然不同;因年龄、体质、发病季节、地域等的不同,表现的症状可明显不同;不同的病人对治疗反应也不同等,只有辨证论治才能恰到好处地给予治疗。

另外,中医外治法丰富多彩,如针灸、火罐、埋线、熏蒸、外洗、敷药、小针刀等,为风湿病治疗增添了诸多有效手段。这些对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