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作者:健康深莞惠 2017-07-05阅读:2349次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深圳中医药博物馆馆藏茯苓36.5kg

据《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治疗上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以疗效稳健著称,后世的许多补气益脾的方剂都依此方而来。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多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据说,茯苓因其功效非常广泛,可利水祛湿,健脾安神,无论春秋冬夏,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因而有了“四时神药”的美称。

茯苓

茯苓,大家都不陌生,长得白白的,很好看,然而他还未脱去外皮之前是长这样的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

白茯苓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取茯苓,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阴干后就成为了大家所熟悉的白茯苓了。

白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

茯苓皮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别以为哥被抛弃了,哥就一无所用哦,我只是专长不一样而已,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也有我独特的个性。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肿,

茯苓皮:善于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可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眩晕心悸等证,多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配伍,称五苓散,是中医治疗各种水肿的基本方剂。

茯神

好了,到了这里,茯苓家族就剩最后一位神秘人物了,没错,他就是茯神。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本草经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茯神干燥的菌核形态与茯苓相同,惟中间有一松树根贯穿。也正是因为有了松树根的贯穿才让他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茯神:有扶脾、养心安神的作用,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失眠多梦、虚烦易惊、健忘等证的病人,可选用以茯神、人参、当归、龙眼肉等配制的归脾汤(丸)治疗。

茯神木则能平肝安神。主治惊悸健忘,中风不语,脚气转筋等。可配合羚角片、钩藤、霜桑叶、菊花、生地、生白芍、川贝母、淡竹茹、茯神木、生甘草共同组成羚角钩藤汤,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功效。主治肝热生风证。

博物馆简介

茯苓:传说中的“四时神药”,春秋冬夏寒温风湿都能用!

深圳中医药博物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与安阳市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是深圳市首家中医药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2300㎡,馆藏野生灵芝,沉香,檀香,巨型肉桂,西藏雪灵芝,麝香,龙涎香、牛黄,马宝等大型珍稀药材,保色浸制植物标本、动物剥制标本、蜡叶标本共2000余件。

本馆作为中医药科普教育和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为目的,是丰富学生们中医药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博物馆长期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爱好者,养生爱好者、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新城大运路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科教楼二楼

开放时间(免费开放)

周一至周日:

08:00-12:00am;14:00-17:00pm特殊情况闭馆请观注公告。

讲解服务

集中统一讲解时间:

10:00-11:00am ; 15:00-16:00pm,其它时间如需讲解请提前预约,预约讲解安排以团队预约优先。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郭勤文,深圳中医药博物馆张佳

编辑:李司枚 审核: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