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药要吃多久?”

作者:风友汇 2017-06-27阅读:5495次

文:陈永

复旦大学内科学(华东医院风湿科)博士研究生

--

作为一名风湿科的博士生,跟着导师上门诊,常常听到患者会问:

“医生,我的药要吃多久?”或者“医生,这个病不能治愈,只能药物控制了是吧?”

这个问题真让医生伤脑筋。绝大多数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据说有专家被患者问烦了直接说:“吃到死”。

许多患者患病多年,已经知道所患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从自身的停药-复发的循环中深有体会,或是耳濡沫染略有所闻,但就诊时仍然不死心。一句“哦,这个病就只能吃药控制了对吧?”又冷却了多少医生的心,让医生心灰意冷。

目前中国的社会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对于风湿性疾病,整个世界面临的状况是人们需要的治疗效果与无法满足的医疗对策之间的矛盾。要知道,目前这样的状态,不能治愈的状态并非是医生的无能,而是全世界都处于这一种不能治愈的状况。患者如果是能够积极面对这样的结果,配合治疗倒是好。倘若对医生的“嗯,不能治愈,吃到死”转而寻求电线杆上张贴的、天桥上派发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小广告,可能延误了治疗倒是更令医生担忧。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科普清楚。

01那个专家回答的没毛病,要“吃到死”

可见服药时间之长。不仅是类风湿关节炎,绝大多数风湿科疾病以及众多内科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多种癌症都需要长期用药。这是由疾病的性质决定的。比如说“基因”这个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类风湿关节炎就存在基因的变异,例如被充分证实的HLA-DR4就是与该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有些年轻患者也不要断章取义,向医生讨教“基因治疗”——目前没有。

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将来也许会有治愈的方法。

02然而并不是“吃到死”

临床常常见到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医生开好药,回去吃完以后不想再排队挂号,感觉十分耽误时间,影响工作。继续买专家开好的药服用。并且坚持“长期服用”。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

某个外地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轻度间质性肺炎的老太太,从风湿科开了激素、来氟米特、甲氨蝶呤回去吃。轻度间质性肺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合并症,是以前没有控制好,类风关累积的,但是病情较轻,不需要特别处理。嘱咐患者1个月药吃完了再来看。也不知道子女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时间原因,吃完了去药房买药继续吃。一直也还很好,第二个月也平安度过。到第三个月时候,一场“感冒”后,咳嗽、咳痰、发热。患者还特别注意“保养”,觉得“牛肉”、“羊肉”不能多吃。后来实在乏力、晕厥才来门诊看。查明:肺部重度炎症、患者严重贫血,几乎命悬一线。

中国有本世界名著叫《易经》,全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处于变化的状态。目前全世界的科学都受益于此书,包括电脑的二进制。而我们的用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关节疼痛的好转、病情的稳定,医生会适当减少剂量或种类。如果出现疾病的并发症,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除了会累及关键,还会累及皮肤、肺、心血管、肾等脏器。所以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

03不必过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我的亲戚中就存在一些人,有点见识,网络信息词汇也比较丰富。和我聊的共同话题是“激素滥用”“抗生素滥用”等等,体现了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有些患者对激素是深恶痛绝,坚决抵制。

事实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的激素剂量是非常小的,大可不必担心。即使是像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类需要较大剂量激素的时候,医生也会权衡利弊。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人的寿命。而通过药物干预,可以阻止疾病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当然,如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04“病急切勿乱投医”是常识

之前有一个山东来的患者,是我的导师管剑龙教授的远房亲戚。类风湿关节炎20多年了。手关节、膝关节严重变形,还肿痛,病情较重,胃也不好。患者家庭经济情况也还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呢?原来是看了当地电视台播放的治疗“风湿骨痛”的神奇药物。患者买了两盒试试,效果果然神奇,关节很快就不痛了,但是停药还会发作。于是患者觉得非常满意,反复购买了多个“疗程”。最终关节严重变形。我们把药物拿去进行分析,发现内含已经淘汰不用的消炎止痛药及较大剂量激素。

也有患者极度反对中医,或者西医。我觉得个人喜好,不好强求。个人推荐中西医有机结合。但有些患者就非常古怪,找中医非得找:听说某某老中医,老军医——其实中国中医院校很多,研究也很丰富。正规的中医院不去就诊,非得找民间高手么?笔者不黑民间高手,可能确实存在,但我们遇到的概率太低,不要存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