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肩周炎太普遍!史上最全锻炼姿势,错过这村没这店

作者:健康猎人 2017-08-04阅读:4339次

首都医科大学张明华教授

据职业病相关数据发布,在办公室常见疾病之中,肩周炎可得算得上前三甲。长时间保持弓背、低头、打字,并且目不转睛盯着电脑的姿势,对身体的肩部、背部、颈部都造成了巨大压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常见的肩周炎。其实缓解肩周炎的方法很多,对于我们来说,最简单实用的就是“动一动,走一走”。这是什么意思呢?

动就是动头,这样还有助于预防颈椎炎:低头,停一会儿,然后向左转动头部,到肩膀处再停一会儿,再向后转头,再停一会儿,再向右,再停,最后回到中间。最后再匀速转动一圈。停顿的意义在于,颈部肌肉和韧带本来就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运动过猛、过快,反而会使肌肉拉伤。停一会儿就是让韧带和肌肉适应不同的姿势,适应以后再改变姿势。

走就是走动,接水、伸个懒腰都是对于缓解身体压力有用的。对于肩部来说,只要你时常站起来走一走,让姿势改变,就会让肩部得到放松和舒展。

当然,在肩周炎的初期,可以服用国公酒、小活络丹、木瓜丸。或者用白芥子、清半夏、当归、黑附片、柴胡、茯苓、白芍、陈皮、桔梗、秦艽、羌活,用白酒做药引,用水煎成汤药,饭后饮用,每天喝2次。

在肩周炎发病的后期,可服用五加皮酒、大活络丹、舒经活络丸。或者用桂枝、香附、当归、草乌、桑枝、丹参、羌活、忍冬藤、生地黄、透骨草,加水熬成汤药后,每天2服,如果肩周炎发作,疼痛难忍,可以采用纯中药熬制的冷逍泰逍痛贴,药力能直透皮下肌肉和骨质,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疼痛,达到康复的目的,有效率达到90% ,其治病原理是消除无菌性炎症、消除水肿和肌肉韧带的粘连,除湿拔寒、舒筋活络、活血化瘀、通则不痛,通则达,瘀阻打通了,病自然就会好,网上也可以买到。药物配合适量的活动效果能达最佳,下面介绍具体的锻炼姿势:

(1)门框牵拉法在门框下置一方凳,双脚踏于凳上,以患肢手握门框,渐做下蹲式,以自身的体重牵拉肩关节,反复数次,幅度由小到大。

(2)上提下吊法在门框上或树枝上没制垂巾,紧套手腕,患肢尽力高抬,然后做下蹲动作。次数、强度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在严重疼痛期应轻做、少做为宜。 (3)双展翅法患者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上肢同时外展90度,手心向下,上下摆动,坚持2~3分钟。本法除活动肩关节功能外,还可恢复三角肌肌力。

(4)擦背法立正姿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将一条长毛巾搭在健侧肩上,患肢反背于背后,双手紧抓毛巾的两端,健肢在胸前用力向前下方拉,然后患肢再拉回,反复拉动如擦背状,次数不限。 (5)拉绳法将滑车固定在高门上或树叉上,绳子从滑车上穿过,绳子的两端各有一个拉手,双手抓紧拉手。健侧逐渐增加拉力,带动患肢活动,每日拉50~100次,并逐渐增加次数。 (6)旋转法患者取站位或坐位,以健手扶托患肘,由小至大旋转肩关节,顺、逆时针方向各反复旋转数10次。 (7)爬墙上举法患者取站立位,面对墙壁,距墙约15厘米,患手从下往上爬墙,逐日递增爬高。

(8)内收摸颈背法患者用健手扶托患肘,逐步使患肢内收,使其手摸及健肩背,亦可用健手轻推患时,使患肢内收逐渐正常 (9)后伸牵拉法患手后伸背后,用健手在背后牵拉患手,逐步用力牵拉患手,使患手后伸逐步恢复正常。 (10)左右摆动、扶肩摸背法患者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臂平举,左右慢摆,右手向左前摆动扶左肩的同时,左手向右后摆动摸后背。左右轮换数次。 (11)左右拉长、内外旋法患者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左臂侧手举,手心向前;右臂屈曲平举于胸前,手心向后。然后,在左臂平举的情况下,左手心逐渐向内后旋转,同时右手心向内前旋转,成拉弓势。左右轮换交替数次。 (12)弓步摇膀法患者取左弓步,左手叉腰,面向前方,右臂伸直,先取顺时针方向摇动右臂,再取逆时针方向摇动右臂,左右交替,重点摇动患肢,摇动的范围视病情而定。

(13)蹲起十字手法患者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挥双臂在手前交叉成十字手,慢慢下蹲,同时手掌由内转向外在体前划弧做十字手,重复做10次 (14)拍肩捶腰法患者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双上肢自然下垂,左右上肢轮换拍肩捶腰,如右手向前拍对侧肩前方,则左手向后捶腰部,反复进行100~200次,速度可逐渐加快。 (15)斜擦背法先将健康的手在上,患手在后下,在背部,用毛巾或绳将两手束住,做上下来回牵动,如擦背,反复做50~100次,再换以患侧手在上,健手在后下,拉动50~100次 (16)拉力弹簧器牵拉法将拉力器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患手抓紧进行牵拉即可。为防止产生分力,使牵拉力充分作用于肩关节,肘关节不可屈曲。产生一定的拉力后,身体可以前屈后仰,左右侧弯,弹簧可随着身体动作一张一弛。这样活动幅度逐渐加大,弹簧的拉力也随之加大,使被牵拉的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肌腱以及挛缩的关节囊逐渐放松。牵拉强度应视患者的忍受程度,通过掌握拉力的大小及增减拉力弹簧的数目加以调整。原则上先少后多,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