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与诺奖有关 你的睡眠规律吗?

作者:浙江新闻 2018-03-21阅读:4485次

2018-03-21 10:4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应晓燕

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与诺奖有关 你的睡眠规律吗?

全球成年人中超六成存在某种影响睡眠的医学问题,1/4的成年人有失眠问题,1/5的人打鼾……今天,是第18个世界睡眠日,这样一组“全球睡眠状况及睡眠认知最新调查数据”数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刘兰英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与去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颇为相关的主题。

那么,规律作息有多重要?人们如何才能和自己的“生物钟”和谐相处?

你了解自己的“生物钟”吗?

它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

“睡眠障碍(somnipathy)并不是睡不着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和一系列相关联的生理反应。”刘兰英说,在医学生,睡眠障碍指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后者包括睡眠行走、睡眠惊恐、不宁腿综合征等。

提及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规律作息”,刘兰英首先想到的,就是2017年的诺贝尔奖——杰弗里·霍尔(Jeffrey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Young),以果蝇为有机生物样本,分离出控制睡眠、进食、以及激素水平和体温变化等生物日常节奏的生物钟的基因,发现了控制人类和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生物钟的分子机制而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昼夜节律机制,就是控制生物何时睡觉何时醒来、如何让生理节律和太阳周期同步的机制。可以说,自然界动植物的“作息”规律,都和这一机制息息相关。经过长期演化,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真核生物以及一部分原核生物都具有生物钟,这种内源性的调节系统能够帮助生物适应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那么,这种自然而然的生物钟有多重要?

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遗传学研究所所长管敏鑫教授曾告诉记者:“生物钟对人体的影响最大。人的睡眠规律、睡眠状况、睡眠时间都与生物钟有关。”

刘兰英也持相同观点:“这项研究发现,人类生物钟紊乱很容易导致患病以及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如阿兹海默症、抑郁症、心脏病、糖尿病、一些炎症和新陈代谢失调,往往与生物钟节奏紊乱有关。”

因此,良好的睡眠作息,是人类健康的前提与保障。你明白了吗?

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与诺奖有关 你的睡眠规律吗?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这样说……

如何才能让作息变得规律?我国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认为养生有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中医学认为通过卫气昼夜运行的规律,人体才能正常的出现寤与寐的不同生理活动,而卫气又具有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和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卫气不固,则易出现睡眠障碍,进一步影响免疫机能,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可能。”刘兰英告诉记者,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那么,良好、健康的睡眠习惯如何养成?

“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最好是在夜间11点前入睡,保证6-8小时的充足睡眠,也不可贪睡,按时而起。晚餐不宜过饱,“胃不和则卧不安”,宜吃七八分饱,并且尽量清淡,以顾护脾胃清阳之气。睡前不宜剧烈运动,可做放松练习等。不宜过度思虑,宜静养心神,助阳入阴以利睡眠。”刘兰英特别提醒,手机目前已成为男女老少的必备工具,睡前浏览不利于入睡,建议睡前半小时不宜使用电子工具。我院临床使用的助眠枕,置于床头,也有利于宁心安神。

“如果长期受到失眠的困扰,一定要引起重视,最好到专业医院寻找医生的帮助。”刘兰英说,在她的门诊,有着不少应睡眠障碍寻求帮助的病人,在经过合理的治疗后,他们都恢复了健康——

王某,女,22岁,在今年春节后经受了失眠的困扰。王小姐是一名KTV工作人员,原本她的工作时间一直是前夜班,生活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春节期间,恰逢KTV最为忙碌的时段,对于在大年二十九至正月十五期间工作通宵班的员工有很诱人的补贴费用,王小姐单位也不例外。

今年春节,王小姐爽快的接下这单节日通宵的活儿:选择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可是,经过连续三天日夜颠覆的工作,之后王小姐饱受夜不能寐的苦楚,想回归到之前的规律作息困难重重。

于是,王小姐尝试了各种同事朋友及网络推荐的办法如针灸、按摩、偏方、食疗,购买了各式中成药,也曾到各家医院就诊服用过安定类助眠药,甚至要求门诊医生给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终未解决失眠问题。尝试了五花八门的方法后,王小姐依然夜间不能入睡。

无奈之下,王小姐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门诊,在医务人员的耐心悉心指导下,她通过服用中药汤剂及助眠枕芳香治疗并每日保持三十分钟的运动量,坚持了两周后,终于摆脱了失眠的困扰。

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与诺奖有关 你的睡眠规律吗?

【浙江新闻+】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睡眠上,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面对失眠,患者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一、忍受失眠,独自承受

很多人有侥幸心理,认为偶尔几天睡不着并不算什么事儿,原本是简单的失眠症可能经过时间的积累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都会引起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并不是简单的睡不着的事儿。

二、讳疾忌医,过多忧虑

很多人一听到安定类药就谈虎色变,害怕长期服用会有上瘾,对大脑有损害,宁可饱受失眠折磨也不愿看医生。即便到了医院就诊,也发誓坚决不服用安眠药,声称害怕戒不掉。事实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医嘱合理、规律的服药不存在上瘾、戒不掉的问题,反而自行停药调药会造成药物依赖性。

三、随意用药,自行调停

有的患者,看不同的医生,去不同的医院就诊,把不同的药物叠加起来使用,目的只有一个——能睡着就行,此法是万万不可取的。随意用药比不用药的问题更可怕。很多安定类的药物从药理机制上来讲是非常接近的,合理使用一种药物的时候是在使用剂量的区间内,但合并使用相当于超量使用,会给肝脏、肾脏造成负担,长期使用会严重影响认知功能。有的患者自行更改用药剂量,觉得前一天睡眠好了就自行试着减药更有甚者停药,发现睡不着了又自行加药服用更大的剂量。自行更改用药反而会造成停药反应或药物反跳作用,而正确的做法是相信你的主诊医生经过一段正规的治疗观察疗效,在医嘱下调整治疗方案。

四、侥幸态度,预支再补

夜深人静时,有那么些人处于亢奋,有习惯了熬夜的,有因工作不得不熬夜的,而这些人都抱有等来日再补觉的侥幸心理。殊不知,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一旦被破坏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功能性病变,首先引起的就是睡眠障碍,久而久之,易引起习惯性失眠。改变睡眠节律,不但不会使工作效率提高,反而对自身造成诸多损害,诸如疲劳、免疫力下降、健忘、内分泌失调等。所以说,熬夜之后补再多觉也是无济于事。

五、强行要求,自愿自虐

有的患者一来就诊,就要求医生给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改善睡眠。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药物不应作为治疗儿童、成人或老人原发性失眠的常规药物,这些药物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其中包括体重增加、代谢障碍等。在此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不要随意使用这类药物。针对失眠,我们应该积极的寻找原因,分析病因来选择中西医结合、运动、心理干预、理疗等方法来改善睡眠状况。

六、担心药物引发痴呆

有些患者对安眠药有担心长期服用引发痴呆的顾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有自身的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减退,对于有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可到门诊进行筛查。

七、鼾声奏响,危机四伏

打呼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造成大脑缺氧,但患者还不太注意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晚上长期处在这种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大脑频繁缺氧,患者会觉得自己根本没睡着,或者是在做梦,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长期处在大脑缺氧睡眠障碍的情况下,脑细胞也会受损伤。不但对自身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也造成了枕边人睡眠困扰。对于这类失眠患者,建议同时去耳鼻喉等相关科室就诊,进行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因为单纯的安眠药会加重他的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症会更加严重。

八、手机与睡眠恩怨情仇

不少人睡前都有抱着手机好一番浏览的习惯。入睡准备,大脑皮层应该慢慢安静下来。玩手机,会产生视觉和听觉对大脑刺激,使人的大脑皮层部分兴奋起来,可以说与进入睡眠的状态是背道而驰的。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前使用助眠枕代替手机等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