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作者:呼吸名医 2018-01-03阅读:5511次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哮喘患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长,儿童哮喘发展成为成人哮喘的比率高达60%~70%。由于很多家长在哮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致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济南哮喘病医院专家为大家讲解儿童哮喘防治中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儿童哮喘可自行痊愈而轻视防治

事实上,只有30%~40%患哮喘的儿童,到青春期之后就不再出现哮喘的症状了,但是潜在的不良状态依然存在。而且有的儿童到了成年期遇到过敏原还会再次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家长对儿童哮喘不能轻视,绝不能认为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哮喘能够自愈,以致错失治疗时机,发展为终身哮喘。此外,儿童时期也是肺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哮喘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受损的肺功能也难以恢复。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二:对儿童哮喘痊愈没有信心

有些家长对儿童哮喘痊愈完全没有信心。其实儿童哮喘与成人哮喘不完全相同,成人哮喘不能治愈,只能控制;而儿童哮喘,特别是小于5岁与感染有关的一些低龄患儿,则有两个机会可达到临床痊愈,一是在成长到6~7岁时生理性气道重塑;二是在发育期,此时免疫及内分泌系统已发育完善,抓住此时期非常重要。所以家长对儿童咳喘治疗要有信心,要打持久战,不能半途而废。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三:哮喘都会“喘”,没有喘息就不是哮喘

不少家长认为,哮喘是时刻都有喘息,不喘息就不是哮喘。其实,哮喘只在急性发作时才会有明显的喘息症状,缓解期和正常人并无多大区别。另外,有一些特殊哮喘类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仅表现为长期的干咳,并无明显的喘息症状。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四:害怕激素不良反应,不能坚持长期吸入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气候变化,吸入尘螨、花粉、刺激性气体,接触或食入致过敏的物质等,都可引起炎症,诱发咳嗽或哮喘。激素吸入法是目前最有效的哮喘预防方法之一。吸入激素可控制气道过敏性炎症,降低气道的敏感性。

但是,不少家长往往害怕不良反应而不能让孩子坚持激素吸入。其实,吸入激素的摄入量是很少的,并且只针对支气管,一般不良反应很小,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相反,如果孩子哮喘发作时,治疗需要全身应用激素,这时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大。

误区五:擅自滥用抗生素及平喘药

有些家长擅自用药,把哮喘当作感染,滥用抗生素治疗;也有家长给患儿长期服用或吸入平喘药来控制症状,以至于病情难以好转或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家长一定要按照医嘱给患儿用药。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六:把哮喘当作感冒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气道内的同一种持续性炎性疾病。约有80%的哮喘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有30%合并哮喘。不少家长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自己给孩子吃点感冒药或不治疗,导致一部分患儿哮喘发作。当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流涕、喷嚏等时,往往提醒人们,周围环境中有过敏物质。如此时能引起警惕,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哮喘发作。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七:鸡蛋、牛奶、海鲜易过敏,哮喘病人不能吃

众所周知,鸡蛋、牛奶、海鲜产品是最容易引起儿童过敏的食物,所以许多家长都不敢给孩子食用。其实,易过敏食物只是引起过敏发生的概率比其它食物要高,但并不代表每个孩子摄入后都会过敏。只要不过敏,哮喘儿童是不需要刻意去忌口的。

对有过敏体质或从小湿疹严重的哮喘儿童,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起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一旦明确孩子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对于哮喘儿童,首次食用某种食物时,可先少量试吃,无咳嗽皮疹等身体不适,以后可放心吃,以保证营养的均衡。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八:运动可引发哮喘,哮喘患儿宜少动

室外运动不仅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还可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

对于运动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这可减少哮喘发作。但哮喘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如各种竞技类体育比赛。

适宜哮喘儿童参加的体育锻炼有游泳、快走、慢跑等,其中,游泳是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

误区九:肺功能正常就可排除哮喘

肺功能的损害在儿童期往往是可逆的,在哮喘初期或者哮喘缓解期,孩子的肺功能也可能表现为正常肺功能,所以肺功能正常并不能排除孩子没有哮喘,只能代表目前疾病对孩子肺功能未造成明显损害。

科普:儿童哮喘预防与治疗常见的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