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奎从医四十多年, 总结出一套治疗哮喘的珍贵经验

作者:神黄中医智库 2017-07-09阅读:4008次

王有奎主任医师是山西省著名呼吸病专家,他从医四十余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以及许多疗效明显的验方。尤其对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顽疾有独到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仅就王老师对哮喘治疗的经验作一简述。

对支气管哮喘病机有新认识

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故而,以往医者认为哮喘的发生是“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王老师经过数十载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认识到哮喘产生的病机是:宗气不足,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不利所致。宗气是由脾胃运化所生成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它“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因而肺脾功能是否正常与饮食营养是否充足可以决定宗气的盛衰。

痰盛气阻只是哮喘之标,而宗气不足,肺宣通肃降功能低下才是哮证之本。

创立治哮喘经验方“哮灵汤”

以往治疗哮喘多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而发作时多从寒热辨证或分虚实施治,总以八纲辨证为主,而忽视了脏腑之间相互滋生、密切相关的因素,且因没有认识到宗气不足之本,只在缓解期才施以补肺脾肾的治法,大大降低了哮证的疗效。

王老师则是注重脏腑辨证,在区分肺卫气虚、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肝气犯肺或阴虚内热证后,用宣降肺气、调节呼吸功能与补益肺脾肾相结合的方法,并参以利痰解痉、通畅气道之药,以标本同治,使肺气得以正常宣通肃降,呼吸调匀。自然达到平喘止哮、本固而不易复发的目的。

王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即自拟“哮灵汤”作为治疗哮喘的基础方,经过多年改进,目前以炙麻黄、杏仁、党参、地龙、花粉、冬瓜子等为方中主药。其中炙麻黄、杏仁宣通肃降肺气,地龙入络搜邪,抗过敏,可缓解支气管痉挛而平喘,党参补益肺气,增强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在此验方基础上,以花粉、冬瓜子相配伍,使之咯痰爽利,易将宿存之痰饮迅速排于体外。王老师结合不同的脏腑辨证侧重点,而酌情加药,使哮喘在10剂左右即可得以缓解。服药1~2个月,病情巩固,复发较少。

辨证分型施治

1.肺卫气虚型

以经常反复感冒,或每因受风寒而诱发哮喘发作,或兼有经常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表现。

肺卫气虚,卫表不固,则易外受风寒侵袭,表现出反复感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邪犯肺,肺失清肃而发为哮喘。平素肺气虚寒,宣降不利,鼻窍不利则易鼻塞,流清涕。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按此型论治。

治宜宣降肺气,化痰通窍,益气固表。药用哮灵汤加黄芪、防风、辛夷、苍耳子之类。方中麻杏相合,宣降肺气以平喘,配合地龙抗过敏,加强平喘作用。党参补益肺气,黄芪、防风益气固表,防止外邪犯肺,辛夷、苍耳子辛温,善通鼻窍而止涕。诸药共成实卫固表、补肺平喘之剂。

2.肺脾气虚型

以阵发性喉中痰鸣、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痰多质稠,伴纳呆或食后胃脘痞满、倦怠乏力为主要表现。若脾胃虚寒则痰凉背冷,腹胀便溏。

脾气虚,健运失司,则纳呆,食后脘胀不舒,倦怠乏力。脾虚生痰,痰阻气道,更加重肺气虚,宣降无力,而发作气喘。

治宜补益肺脾,宣肺祛痰平喘。药用哮灵汤合六君子汤加减。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祛痰,使脾气健运而杜生痰之源,以麻杏宣通肃降肺气,配合地龙入络搜邪,缓解支气管痉挛而平喘。标本同治,而见显效。若脾胃虚寒者,可加干姜、肉蔻等温中散寒。

3.肺肾两虚型

以发作性气喘、胸憋、气短动则加重,伴疲乏、腰困劳累后加重为主要表现。有时见夜尿频,或见下肢水肿。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如肾不纳气,肺虚宣降无力,可发为胸憋气喘。肺虚可见疲乏无力,肾不纳气,则气短动则加重。“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困,或夜尿频。肺肾气虚,水液不归正化而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劳累更伤耗正气,使得诸症加重。

治宜补益肺肾,宣肺纳气平喘。药用哮灵汤加:熟地、山药、五味子、云苓、川断、沉香等。

4.阴虚内热型

以阵发性气喘、喉中痰鸣,兼口干咽干、口苦、痰少不利、手足心热、面红为主要表现。

阴虚生内热,可见口干咽干、口苦、手足心热等症。虚火上炎,内热灼津而痰少不利。肺失清肃,加之黏痰滞于咽喉,气因痰阻,发为痰鸣气喘,夏季哮喘发病者多属此型。

治宜养阴清热,宣肺平喘,药用哮灵汤加桑皮、地骨皮、知母、生石膏、元参之属。

5.肝气犯肺型

多表现为阵发性气喘,多发作无定时,每与情绪变化有关,多兼食欲不振,口苦,心烦,易怒。

肝气郁滞化火,则易怒,口苦心烦。肝火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宣降失司,引发气喘。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

治宜舒肝理气,降逆平喘。药用哮灵汤合四磨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