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有多强?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作者:樊登读书会 2017-08-31阅读:1845次

习惯的力量有多强?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习惯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你是不是也想过:有坏习惯没关系嘛,我之后总能改过来的。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力量可能强大到超过你的想象,想改还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导致上瘾!看看《上瘾》的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01 科学家告诉你: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

习惯是大脑借以掌握复杂举动的途径之一。神经系统科学家指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为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大脑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行为存储库里提取出相宜的对策。当大脑试图走捷径而不再主动思考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时,习惯就养成了。

以咬指甲这个习惯为例。一般说来,这是人们的下意识举动,一开始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才咬指甲,比方说是为了咬掉不美观的肉刺。然而,如果无缘无故也会这样做,那就说明习惯已经形成。

对于那些爱咬指甲的人而言,压力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会触发这种无意识行为。咬指甲时体验到的片刻宽慰会使他们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越是肯定这种相关性,就越是难以戒掉这种条件反射。

同样地,我们在生活中做很多选择时,都会倾向于那些曾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推导出一个结论,如果这个办法在过去有效,那今天就依然是保险的选择,固定的行为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习惯的力量有多强?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02 习惯太深,就变成上瘾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15分钟内翻看手机。更离谱的是,有1/3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宁肯放弃性生活,也不愿丢下自己的手机。

某大学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每天平均要看34次手机。然而,业内人士给出的相关数据却高得多:将近150次。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上瘾了。

面对手边的科技产品,我们就算没有上瘾,也至少已经患上了强迫症。我们迫不及待地查看短信通知,访问网站或应用,原本只打算看上几分钟,一个小时之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翻页。这种欲望可能伴随了我们一整天,只不过很少被觉察到罢了。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举一动,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凭借电子屏幕上区区几个编码字符就能影响用户的习惯、控制用户的思维,这些公司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因素让人们对这些产品欲罢不能,养成习惯、产生依赖性,进而上瘾?

习惯的力量有多强?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03 让你上钩:四个阶段的上瘾模型

习惯养成技术已然存在,并且正在被用来塑造人们的生活。经过多年的研究,《上瘾》一书的作者创建了一套“上瘾模型”,用来帮助各大公司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通过这个让用户对产品欲罢不能的连续循环模型,公司能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依赖。

第一阶段:触发

触发就是指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往往是外部触发最先发挥作用,例如电子邮件、网站链接,或是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图标。在外部触发的召唤下,你会点击图片或链接,由此进入上瘾模型的循环,开始和内部触发(即当下的行为和情感状态)发生联系。

第二阶段:行动

触发之后就是行动,意即在对某种回报心怀期待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比如轻点鼠标打开图片,被链接到一个网站。在这个过程里,有一种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来驱使你的特定行为。

第三阶段:多变的酬赏

上瘾模型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强烈渴望。给产品“安装”多变的酬赏,是公司用来吸引用户的一个决胜法宝。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期待奖励时,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急剧上升。奖励的变数越大,大脑分泌的这一神经介质就越丰富,人会因此进入一种专注状态。老虎机和彩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第四阶段:投入

这是最后一个阶段,需要用户有所投入,付出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些行为有助于提高你以后再次进入上瘾循环的概率,比如添加关注、列入收藏、壮大虚拟资产、了解新的产品功能,凡此种种。这些投入会对上瘾模型的前三个阶段产生影响,触发会更易形成,行动会更易发生,而酬赏也会更加诱人。

习惯的力量有多强?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习惯就是这么一步步转化成上瘾,或者说,上瘾中的“瘾”也就是最根深蒂固的那种习惯。究竟如何认清习惯和上瘾的区别,如何理解和实践上瘾模型的各个阶段?本周六(2017/9/2)晚20:30,来听樊登老师解读《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颠覆你的世界观!

*本文主体部分摘抄自《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具体文字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