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作者:慈云健康 2017-09-12阅读:3361次

作者简介:

刘建杰,笔名:乡医。国内著名微侵袭神经外科专家,脑内窥镜专家及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在手术治疗脑内小病变,帕金森病及癫痫等功能性疾病方面尤为擅长。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及北京电视台讲座。因对现今医疗体制的反思和对健康及生死的感悟,弃医从政。在任海洋石油总医院院长时倡导“医者慈心,医者仁术”的办院理念,是国内第一个在医院开展《弟子规》教育的先行者。在中海油任健康总监后探索出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工作场所员工健康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打造了央企健康管理品牌。笔者对现代医学,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融会贯通,也是佛教禅修的践行者。

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正赶上国家最贫困的时期,我出生时母亲因营养不良没奶水,我是靠喝藕粉、面糊糊、玉米面、小米粥长大的。我的身体状况是兄弟姐妹里面最差的,每年都会因胃病和支气管炎或肺炎而住院。吃药打针已成家常便饭。家庭贫困和生病是我学医的最初原动力,随着成长萌发了悬壶济世的理想。从83年考入军医大学学医到工作至今已34个年头,从一名医学生到医学(神经外科)专家,从医院管理(副院长)到健康管理(健康总监),时空和工作的跨越丰富和积淀了我的人生阅历,对健康与生死的感悟尤为深切,通过这些年对传统医学及儒释道相关的研习,反观当代医学的种种弊端,面对世人对医疗和健康的懵懂和无知。作为一名曾经的医者和健康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把它说清楚。

现代西方医学能解决健康问题吗?

之所以引出这个话题,是人们对现代医学愈来愈不满意。韩启德院士的一段话也许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人们因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见,因无知而变得无畏,因恐惧而变得贪婪。常常忘记医学从哪里来,缺乏对医学的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现代医学是脱离宗教神的束缚和依靠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十九世纪中叶是医学发展最快的时期,麻醉药物和抗菌素的发现,解决了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感染问题,外科手术得以实施和快速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就有了现在的X光检查,CT和PET检查;显微镜的发明使得手术更加精细;呼吸机的出现可抢救许多危重病人;手术器械的显微化结合内窥镜出现了微侵袭手术(我是在国内第一个开展脑窥镜立体定向手术的);支架的出现解决了血管狭窄的问题;靶向药物的不断研发使得个别肿瘤患者得以治愈等等。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现代医学完全离不开科学的进步,是属于科学的范畴的一门学问和技术,所以说它是发展中的带有鲜明的局限性的学科。

1、从传染病来看,艾滋病疫苗至今造不出来;病毒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滥用抗菌素导致许多细菌耐药,以前有特效药治疗的结核病,疟疾,现在抗药性愈来愈强;人类和微生物的斗争将会持续下去。

2、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誓言二十世纪末要征服的癌症,到现在非但没有征服,癌症病人反而愈来愈多,对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任然束手无策,仍然停留在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一般性的治疗上面以期延长短暂生命,有些甚至加速病人死亡。人们期待的精准治疗并不精准且遥遥无期。

3、绝大多数免疫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多数无特效药可治;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等常见且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4、心脑血管疾病越治越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首要的死亡原因,每年每十万人中有272人死于冠心病和脑卒中。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严重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医学研究的“还原论”将是“路漫漫兮,何时了”,研究到细胞、分子、靶细胞、受体、神经递质、DNA基因,即使找到了原因,治疗方法还是一筹莫展;还原论模式的另一个局限是还原以后几乎不太可能把它整合起来,因为人体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还原程度越高,信息丢失和失真越严重。临床分科越细,使得医生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容易重视疾病而忽略病人。医学的科学属性要求循证,看病要有证据,但现实是我们不可能等到所有问题都搞清楚,有了足够证据才看病,经常会出现找不到原因或者花费大量时间找到原因了治疗的方法却没有。现代医学终究是一门经验医学,不同的医生经验也不同,治疗效果就不同,病人选择有经验的医生成了最大的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人类仍有8000多种疾病是不能治愈的。从大健康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医疗只能解决人类健康8%的问题,人类把自我的健康寄予医疗和医生是多么的无知和可悲。

何为医者?

医者是治疗疾病关爱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学医的第一堂课就是被尊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愿尽我之能力与判断力,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做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不与之。无论至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愿为患者保守秘密。

誓言的核心就是医者不可以伤害病人。从最初医生就是高尚的职业,被公认是由高贵的人来担当的,要求医生具有美德和优秀职业家的品质。中国传统更注重医生的品德,用“医者仁心”“医者仁术”来定义一个医者。这种传统的延续导致了人们对医生天然的信任和依赖。那么今天人们对医生和医疗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怀疑和不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笔者认为:

1、医学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满足不了人类要求健康的需求。

2、医者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局限,注定医者只能解决一部分或极少数问题,特别是局限在医疗本身某个特定领域的疾病。对疾病以外的健康问题知之甚少。

3、医院和医生的逐利本性,夸大的医疗在健康中的作用,导致病人愈治愈多,过度医疗愈来愈盛行。损害了病人切身利益。

4、“五四运动”和由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以科学的名义对传统医学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和中医养生体系几乎招致灭顶之灾,导致真正懂大健康和养生的医生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亚健康和病人增多的重要原因。

5、当代西医在健康宣传教育上占据主角,误导人群健康理念,使得人们多死于无知和西医的偏见。

6、现代西医技术至上,过分依赖设备,药品和手术,导致医学离人性渐行渐远。这个时代的人们强烈呼唤医疗和医生的回归。医者还是要回归到特鲁多医生讲的“医生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上去才好。

自己是健康的主宰

据德国健康期刊《生机》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至70%的不适和疾病。据说,科学家目前已经解开了机体自愈的一些秘密。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田”中找到30至40种“内药”来对症治疗。这种治疗过程是由激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

自愈系统与生俱来。百科学者张弦在对医学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包括人体在内的诸多生命体,通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都存在一个与生俱来、自发作用的自愈系统,使其得以维持健康状态,免于在来自外界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侵害中丧失生命力。因此说,人体的自愈系统是经过自然界亿万年的洗礼,不断地锻炼而形成的。我们身体里庞大的自愈系统是与循环系统、应激系统、免疫系统、骨髓造血干细胞机能等等相关联的,这便是身体里的“神医”。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协调性、功能性障碍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破坏时,自愈系统会调动其他子系统来“替补”,当身体出现病症时,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神医就施展医术,自行诊断,开方配药。而当其他子系统的代偿能力不足以“替补”时,人就会生病,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我们要跟身体里的这位神医打好交道,做好配合,一起捍卫身体健康。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体自愈系统的调节过程中,常常以减弱身体某些生理活动为代价,甚至暂时关闭某些机能,以减少养分的消耗,而将养分分配给身体出现问题的部位。因此,这个过程会使人体某些局部表现出一些症状,这其实是一种身体警告,提醒人体出现了某些不平衡。例如人体的发烧,可能是提醒人体某些地方有炎症,而发热则是自愈系统为了医治人体而做的有益调节,出现疲劳时需要躺下休息了,身体不想吃饭的时候,我们的消化系统提示要禁食了,呕吐或腹泻是机体排除异物或毒素的方法,我们不能一味的止吐或止泻等等。因此说,自愈系统的调节包纳了整个人体,其复杂和精密程度是今天的科学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不过,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读懂身体的语言,却可以正确认识身体的用意,只要不去阻止、干扰和破坏身体的正常行为,就可以充分利用自愈力来防病健身。修复自愈力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较少,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自愈力的过程。尽量依靠内力来治愈疾病,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治未病”是健康的核心

在某次健康产业大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专家介绍“美国医疗花费在最近30 年里已经翻了一倍,但美国人并没有比80 年代更为健康”,导致美国医疗成本迅猛上升有两个因素:一是医疗管理服务价格、药品、手术、医疗设备价格的上涨,以及美国人对医疗技术的偏爱。“美国人崇尚医疗技术,我们寄希望于医疗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该专家说。二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饮食不节等,使糖尿病、肥胖、心脏病、关节痛、肺病等慢性病高发。“我们没有像投资医疗技术领域那样,大量投资长期慢性病管理,导致治疗这些慢性病的花费十分昂贵。”这位专家指出,“美国慢病人群每年的看病花费占美国整个医疗费用的85%。”一项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美国人均医疗花费是其他成员国的2.5~3 倍,然而人均寿命却在36 个成员国中排第26 位。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中国的情况跟美国的状况是非常相似的,原因是我们都遵循了西方医学管理的模式和路径。医疗是有它的边界的,由于现代医学的傲慢和无知,误导了我们的病人,过度医疗普遍把“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来治疗。医院大楼越盖越大,设备越投越多,技术越用越多,但病人却越治越多。国家把大量的财政用在了医疗上和医疗保险上。我在海洋石油总医院当院长时经常说:医院住院的病人有一大半是不需要住院治疗的。中国所有的医院大体是一样的状况。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啊!好在中国一批有良知和觉悟了的医者奔走呼吁,一些善于思考的西方科学家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中医及养生有关“治未病”的理论实践了。

"治未病"以"防"为核心,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倡导未病先防,重视养生,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我们首先要明确医院的重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传统医学重点在调养和养生。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传统中医理论更看重的人的整体和辩证施治,它看重的是调“证”而不是治“病”,与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生活中突出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对不同人群体质的辨识与调理,药食同源的观念会在治未病上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在国家层面要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现"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融合,形成现代中医健康管理体系,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大力推动"治未病"的普及与发展,是中医药发展根本方向,它将在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健康管理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健康管理试图通过控制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危险因素和行为,降低危险因素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我们中海油所属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运动促进(海能发星运动软件全员普及),倡导1+N运动模式,专业化的重点人群管理,饮食健康的厨师养生培训,润物细无声式的健康宣教,各所属单位遍及基层班组的健康督导员队伍建设,员工健康之家及基层班组健康角的建设等方式,积极摸索适合企业工作场所员工健康管理的长效机制。6年的健康管理经验和实际效果通过每年的健康数据分析证明了持续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关注“心”的健康

健康已不是单纯的躯体健康,而应是心理、精神、社会适应三方面均处于完美和谐的氛围状态,而心理活动更是健康的关键所在和三方面相互融洽、调节、制约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各种矛盾与目俱增,家庭困扰、婚姻裂变、就业困难、高考落榜、突发事件、财产损失、居住拥挤、环境污染、人际关系、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等均会程度不等地引发社会人群的心理失衡.成为心身疾病的促发因素。

心理情绪和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哈佛大学曾有一个调查:90%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在,来源于我们的情绪,大部分癌症的病人与负性情绪过多,抱怨消极不良情绪密切。中国传统医学早就对情志情绪对机体和疾病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了。

《黄帝内经》里有五脏与五志之说,每种脏器代表一种能量,代表一种情绪。其实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如果我们长期处于情绪当中,它会形成一种物质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阻碍我们吸收正常的身体养分,造成身体器官功能失衡,从而破坏身体内部平衡体系,造成疾病。“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上述情志过盛或偏倚将有碍生理调节。致使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功能紊乱,心理失去平衡,从而诱发疾病,或促使疾病逆转、变异。《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损害健康,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本神》开篇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传统中医还特别注重情志与养生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危害健康,发生病变。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儒释道三家对心的关注有所不同。儒家的心法是中庸,人生喜怒哀乐常有之,儒家讲究的是控制和时刻克制保持正气;道家的修行注重修心,讲究的是:心不外游,自然心定,自然气和,气身既和,三田自结,芝草自生。修到天人合一,则不病不死了。佛家更是讲佛乃大医王,通过修行可明心见性,脱离生死病痛的苦海。

心理学是带有鲜明西方科学特点的学科。其实西方心理学最早来源于东方哲学和宗教。大体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派。由于理论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由于视野狭隘,也就无法将各种心理现象相互联系,揭示真象;由于方法单一,使得各类方法不能相互补充,只能各行其是。结果只能是“心理学有如此多毫无关联的知识元素,彼此的不信任、不一致、累赘与争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分裂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的危机导致心理学的危机。而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相互指责、互不信任所引起的内讧、分解,耗散了心理学原本就不丰实的理论基础与体系。心理学干预心理健康在当今颇为时髦,在情绪调节和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它不能包治百病,特别是对已诊断为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如抑郁症),是需要靠西医西药解决的。这是人们常有的一个认识误区。

在生活中养生

人们要健康是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觉悟。表面上看没有一个人不想要健康,但由于人们忙于对外在物质名闻利养的追求,忽视了对自我身体的关注和感受,这是人性,是常态。我们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发现真正关注健康的人群大概也只有20%左右,而且80%人群为女性。如何提升大众健康意识和数量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要让每个人建立“返求诸己”“勿向外求”文化理念,首先要通过健康宣教纠正世人错误的健康意识,把过去人们依赖医院医生解决健康问题转变为自己是健康的主角的认识上来;

二是要把健康意识和行为融入在生活之中。我们提出的是在工作生活中养生的观念。海油发展6年来持续推广的健步走活动,1+N运动模式,基层班组健康角的建设和今年推出的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袋茶饮)都是落实在工作中养生的理念;

三是逐步提升24节气和四季养生的理念和行住坐卧皆是养生的观念,不断纠正人们在运动和饮食的错误观念。比如我们在推“健步走”活动的时候,提出的就是4个要素:有效,适量,防止运动伤害及预防运动猝死,逐步解决运动不足,无效运动和运动过量的问题;在饮食健康的问题上我们从各单位餐厅的厨师下手,把他们从关注“色香味”转变到合理膳食和饮食对体质的影响的观念上来。

再者,健康伴随人类一生,落实却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健康从现在做起。

直面生死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人们的普遍的抗拒死亡,这是我从医多年的切身感受。病人已经到了临终阶段,特别是在危重病房,通过医疗支持,绝大多只是多活了几天,几周到一个月,还有没有神智的病人在家属的要求下多活五年十年。这样的治疗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的只有痛苦,对社会造成巨大浪费。这样的所谓维持生命到底有何意义?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提出的“尊严死”倒是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如何让我们人类不畏惧死亡是一个哲学问题和难题。好在中华民族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儒、道、佛认识生死的态度又有它不同的解释。儒家对于生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孔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态度,如果允许不确切的表达,正好可以看成反过来:未知死,焉知生。”当然,这不是佛经的原话,更精确的定义是“无生无死”。而道家的态度呢,可以用上庄子的话:“以死生为一条。”这句话出于《德充符》,可以认为“一条”就是一体,以死生存亡为一体。这就是中国三教的基本态度。当人们真正悟道生死的时候,健康也就走到了它的最高境界而不在话下了。

关于健康和生死,这可能是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具体明确了健康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健康管理要从重视临床医学治疗向重视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关口前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全民的健康意识的转变和提升,需要对现代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规范医者的行医规范和道德品质,需要摆正中医和西医在国民健康的位置和角色,更需要国家加大对大健康投入。做为央企有责任担负起关爱员工健康的这一使命。

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