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作者:大话精神 2017-09-17阅读:1012次

2017年9月7日-9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于浙江省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主题是“关注治疗,促进康复”。

本次会议上,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王学义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的精彩报告,王教授从早年应激与大脑发育、精神健康、心身疾病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后精神健康的影响。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早年应激与大脑发育

人类早年不同时期(尤其是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期的早年)经历应激,都可能会对脑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心身健康。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产前应激——编码效应(programmingeffects):影响许多参与调节下丘脑- 垂体 - 肾上腺(HPA)轴 - 即海马、额叶皮质和杏仁核脑区发育。

产后应激——分化效应(differentiationeffects):儿童期与母体分离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而严重被虐待与糖皮质激素的水平降低相关。因此,儿童期糖皮质激素对应激的反应与环境有关。

胎儿期应激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对人类的研究发现,产前母亲焦虑应激对子代海马的影响延迟至出生后6个月左右,其海马增长减慢,且右侧更为明显;早年贫穷与个体 25 岁时大脑眶额叶皮层(OFC)的体积减少有关;对 22 例产前应激后子代 7 岁时进行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发现应激暴露组产前应激事件与脑白质右钩束分数各向异性(FA)呈正相关。

产后应激

  • 童年父母言语虐待、目击家庭暴力和性虐待会影响特定脑区(听觉、视觉和体感皮层)以及厌恶经验的加工及处理;

  • 童年虐待与前扣带、背侧前额叶和眶额叶皮层,胼胝体和成年海马的形态改变相关,并且具有杏仁核对情绪面孔的反应增强,纹状体对预期奖励的反应减弱;

  • 童年早期分离和晚期虐待可能对杏仁核体积的影响相反。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早年应激与精神健康

PTSD

PTSD在普通人群中终身患病率约为8%:女性为10%,男性为5%;其中1/3以上终生不愈;1/2以上共病有物质滥用、抑郁、焦虑性障碍;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早年应激与PTSD有密切关系,对197名美国印第安人的回顾性调查发现,48.2%(95例)存在早年生活创伤;早年创伤与PTSD有关,而PTSD又与成年期适应负荷(allostatic load)增高有关。

情绪

动物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母代大鼠孕期暴露于应激性事件,可能会导致其HPA轴功能失调,从而使得子代成年后焦虑抑郁样行为增加,这一影响在孕晚期暴露于应激环境时更加显著。

王教授带领其团队在2014年针对唐山大地震做了一项相关研究,深入调查了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后精神健康的影响。该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489)、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206280)。

1993年对611例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高中生和606例母孕期未经历唐山大地震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母孕期经历地震应激的子代18岁时SCL-90中的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母孕期未经历地震的对照组;孕1-3个月和4-6个月期间经历地震应激的子代18岁时抑郁情绪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孕6个月时经历地震应激的子代18岁时分裂样人格问卷(SPQ)总分和认知损害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2014年研究发现:胎儿期及婴儿期暴露组个体成年后抑郁症状检出率比对照组高(胎儿期组 vs. 婴儿期组 vs.未暴露组为7.9 % vs. 5.9% vs. 2.9 %),高于2015年调查显示的北京MDD时点患病率1.1 %。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酒精使用障碍

  • 灾难性创伤暴露(包括如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恐怖袭击、火灾等非自然灾害)后1年内酒精使用增加;

  • 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27项恐怖袭击后物质使用情况的研究,发现创伤后1周至2年调查人群酒精使用的水平增加;

  • 一项研究纳入10项如洪水、枪击、飞机失事等创伤,发现灾后1-3年中仅0.3%人群新患酒精相关障碍,创伤前存在酒精使用障碍个体在经历应激后更可能出现饮酒增加;

  • 经历黎巴嫩战争1306名以色列成年人,回顾儿童期虐待,发现战争后1年中存在儿童虐待者暴露30天以上者发生酒精使用障碍是无儿童虐待者的5.3倍, 表明早年生活应激会增加个体成年后对应激事件的敏感性,以及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

  • 有研究认为酒精滥用和依赖的发病年龄在十几岁至二十岁最高。因此,经历应激时的年龄可能介导了应激对酒精使用障碍的诱导;

  • 随访时间延长后,酒精使用与创伤的相关性逐渐减小;

  •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在袭击后6个月时创伤暴露与问题性饮酒相关,暴露后3年发现创伤与酒精使用和狂饮无关。

认知功能

1993年对611例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高中生和606例母孕期未经历唐山大地震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母孕期经历地震应激的子代18岁时瑞文测验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2014年王学义教授团队的研究,从空间记忆、言语记忆、执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早年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

母孕期饥荒暴露——暴露组成年后(39~44岁)高血压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与饥荒出生后人群比较,暴露组收缩压平均增加7mmHg,舒张压平均增加5mmHg;暴露组后代成年后冠心病累积发病率较高且发病年龄更早,暴露组与对照组冠心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7岁和50岁,并且妊娠早期经历饥荒后代成年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母孕期战争暴露——母孕期暴露于战争的后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任何心脏疾病患病风险增加。

当然,也存在不同的声音,还有研究发现,母孕期饥荒暴露对后代成年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而母孕期暴露于战争是后代冠心病患病的保护性因素,暴露组女性63~80岁时、男性50~54岁时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代谢综合征

母孕期应激:

冰雹暴露——与对照组比较暴露组后代5.5岁时肥胖风险增加,对这部分人13.5岁时随访发现胰岛素释放与母亲的抑郁情绪存在正相关。

飓风暴露——胎儿期和和婴儿期暴露于飓风人群儿童期糖尿病患病率增加22%。

荷兰饥荒暴露——与对照组比较暴露组子代成年后(39~44岁)随机血糖平均增加0.3mmol/L,腰围平均增加3cm,且糖耐量受损(随机血糖7.8~11.0 mmol/l)和肥胖(BMI>25 kg/m2)风险均显著性增加。

呼吸系统

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在产前和产后早期阶段报告负性生活事件高的应激组比低应激组,子代2岁时出现复发性喘息的可能性高3倍;怀孕期间母亲应激与6岁以下儿童喘息的几率增加相关;不良儿童经历与儿童哮喘诊断的可能性增加相关;儿童期虐待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有关。

王教授团队在其研究中也做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小结

  • 胎儿期和婴儿期遭受地震应激会增加成年后多种心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的患病风险。男性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为主;女性则为糖尿病、高脂血症、偏头痛、支气管哮喘为主;

  • 儿童期躯体虐待是男性成年后酒精依赖的风险因素;

  • 婴儿期和胎儿期遭受地震应激可能导致成年后视空觉间记忆下降;

  • 早年应激会导致抑郁情绪的风险增加。

专家介绍

CSP2017-王学义教授:早年应激与心身健康

王学义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理事长,河北省精神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国内外发表论文295篇;著作4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