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失眠多梦当小事, 小心拖成抑郁症! 抑郁症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作者:优德医药网 2017-07-02阅读:4504次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调查也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生率高达38.2%,造成失眠的原因包括环境、躯体、精神、情绪等。因为睡眠是最容易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功能之一,目前已明确属于与睡眠障碍相关的疾病多达八十余种,其中忧郁症和焦虑最为突出。

近年来因为失眠导致抑郁的人很多,因此而导致的自杀也时有发生,去年曾出现的多起媒体人自杀事件就是例证。研究显示长期失眠引发抑郁症,失眠者抑郁症发病率高3—4倍。啥?失眠不就是个小问题吗,怎么会和抑郁症扯上关系?

其实,失眠在许多情况下只是某些疾病的一项临床表现。在这里,需请大家特别警惕的是,临床上通常首先表现为失眠的是抑郁症。抑郁症典型的睡眠障碍是早醒,即早上比平时早醒超过半小时以上,醒后不能再入睡,脑海里反复浮现着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或对前途忧心忡忡。此外,病人也可表现为晚上上床后超过半小时不能入睡或夜间易醒、多梦等。

有很多患者表示自己睡不着,容易早醒,早上是一天中最痛苦的时段。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一位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但若仔细追问下去,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所呈现的那么简单。他也会有浑身乏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绝望无助等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念头及自伤行为。

据估计,我国约50%的人存在睡眠障碍,但就诊率仅为13%左右。近年来,焦虑性失眠呈上升趋势,患者多为中年人和学生,多因工作、功课压力产生焦虑。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韩芳也表示,中国睡眠疾病患病率很高,第一位就是失眠。而在有过失眠体验的人群中,达到慢性失眠的占到百分之十几。

不仅仅是引发抑郁症,即使一晚睡眠不足,也会对人产生严重危害。你知道睡眠不好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么?

第一、失眠会让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别的疾病袭来就没有了抵抗的能力,容易引发其它疾病。

第二、失眠会导致儿童睡眠质量下降,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生长与发育。

第三、失眠的危害非常大,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降低身体素质,加速衰老,引发多种疾病,缩短人的寿命。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每天都处于神经紧绷状态,很多人会出现失眠、多梦等问题,抑郁也成为十分常见的疾病,产后、学习和工作压力大,都可能造成抑郁的情绪或抑郁症的产生。

那么,如何精准发现抑郁症呢,帮助自己尽早寻求应对、解决之道呢?以下这些抑郁症的前兆表现,或许能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抑郁症!

1、睡眠异常。轻度郁抑症的症状表现为失眠或者嗜睡,几乎每天如此。

2、体重减轻。没有节食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的体重变化超过5%),或食欲增加,或食欲降低,几乎每天如此。

3、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

4、兴趣丧失。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对所有的事情或者几乎所有的事务明显感觉兴趣不大或者不感兴趣。

5、情绪异常。激动不安,或者反应迟钝。

6、内疚感。感觉自己或者环境一无是处,或是感觉过多的、不恰当的内疚,几乎每天如此,不仅仅是因为生病而自责或者内疚。

7、躯体症状。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例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突出,多为入睡困难。

8、精神不佳。疲劳或者无精打采,几乎每天都如此。

9、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意志消沉,主观表现为感到空虚、无助、悲伤等。青少年常常表现为情绪的莫名急躁。

10、反复想到死,不仅是对死亡存在恐惧,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而没有明确计划,或试图自杀,或有明确的自杀计划。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对于出现抑郁症状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为抑郁症的朋友是有效果的,抑郁症的自我治疗可以对抑郁症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抑郁症的自我调节方法,希望对患者朋友有帮助。

1、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

2、循序渐进。

3、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

4、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5、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

6、努力识别那些典型的抑郁观念(例如全或无思维、折损生活中的积极方面),特别要注意你评价自己、标识自己的方式。你要提防内部折磨者,因为它只能使你深陷,而不能帮助你摆脱抑郁。

7、记下你的观念,以便更好地澄清它。

8、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提出挑战。

9、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观念,你越是同情自己,放弃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等观念,你越可能从病症中恢复。

10、挑战消极观念,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挫折与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得了抑郁症不必慌张,首先应找出致病原因,向亲人朋友倾吐内心苦闷,放下包袱消除紧张心理,学会减压。治疗抑郁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人们应该用亲切和同情的态度鼓励病人倒出内心的郁闷,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患者能适应环境、取得社会支持。如果病情较重,一定要找心理医生诊断,进行开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