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

作者:心能源心理 2018-01-18阅读:3524次

我们国家恢复心理学系的建设是在1979年,比冯特的实验室整整晚了一百年。为了能尽快减少与西方心理学的差距,我们老一代的心理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理念,翻译西方资料,同时还要承担大量教学、管理的工作。说实话,没有他们的付出,也就不会有中国心理学的现在。

所以一开始,学习西方的理论,验证西方的实验假设,感受西方的实验方法,去接受西方已经有的东西,可以快速的让我们的心理学研究步入正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重复这种模式,或者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下去验证或者丰富,最多是帮他们增加了一个中国样本而已。最后的理论还是他们的。

中国心理学的特色在哪?中国心理学的根在哪?它又如何去和中国文化结合?潘菽先生说: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因此它应该属于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

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心理学诞生在德国,而发扬光大在美国”的原因。德国人的自然科学不比美国人差,但是美国社会的人文、哲学背景更适合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

冯特

因此,华哥认为,抛开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哲学,再好的技术,再精细的实验,也难实现本土化。

文化,简单的说,就是指人类的一切生活方式。而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人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心理学,做为一门从哲学分离出来,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研究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的所有属性,在华哥看来,都与他的文化密不可分。

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

张耀翔(1893~196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汉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成就了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无为、和谐、顺应自然……”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具体来说,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造就了悠久中华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汉族人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态度。

一、自然观和宇宙观:尊天惜命,顺应无为。我们对宇宙、自然的态度是敬畏的,对生命也是敬畏的。表现为我们更喜欢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而不是改造或破坏自然(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医学、艺术、养生甚至宗教)。

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

二、生死观:不知生,焉知死?孔子的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汉文化的生死观,这集中体现在宗教上(西方的宗教探寻死的问题,而我们的道教更关注生)。

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

三、自我观:轻小我,重大我。我们汉族人重关系,重背景,重家族(集体、国家等),却不重视小我。

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

总之,汉族人特有的人文哲学思想,是我们不同于西方的核心。如果心理学不重视这些人文特点,只关注技术和数据层面,本身已经背离了汉族人的“重人文,轻科学”的价值取向,又何谈本土化?

心能源成长工作室,致力于个人终身快乐成长的探索与实践,将心理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生活,实现“绽放自我,温暖世界”的愿景。

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