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你懒,而是因为你内心的“恐惧”

作者:poppy大王 2018-01-30阅读:3654次

我们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却经常能听到身边的朋友会说自己有“拖延症”。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真的知道什么是拖延症么?又为何会有拖延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下这个问题吧!

什么叫拖延症?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举个例子:还记得小时候的暑假吗?总是要到最后一天晚上开始疯狂赶作业。哦,不应该叫抄作业。那效率也是没谁了。

漫画家、小说家,总是要到更新日前一晚才能文思泉涌。

老师、上司布置的任务拖拖拉拉的总是要憋到实在没时间的时候才开始着急忙慌的开工!

其实拖延症不是因为“懒”,也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延症最重要的成因,是“恐惧”。 拖延可以延迟感受到不能被别人认可的恐惧;

拖延可以避免努力挣扎后依然失败的压力;拖延可以逃避在众目睽睽之前的痛苦感受。当然拖延也会带来自我的批评,但是比起上面的种种压力以及恐惧来说,拖延症患者觉得拖延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拖延的路上同样布满荆棘,正确的做法是到自己的心理去探索你害怕的这个领域,想办法勇敢的面对这些感受,接受过去。

在意识到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之前,大部分人会觉得,这种不愿意干正事的行为是因为懒惰。但科学家们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最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做某些事情也是干脆利索的。想想大学里常见的那种男生,考试前一天也不想复习,不到最后关头坚决不写论文,但他们却愿意把整天的时间都花在网络游戏上。

  很多人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搅得一团糟。不过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拖延症的出发点却是好意。它不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所对抗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来源于对失败的不安。从表面上看,很多拖延症患者并不争强好胜,甚至看起来毫不在意。一个工程承包人,经常拖着不交竞标书,直到来不及为止。他声称自己“对工作上的竞争没有兴趣”。但事实的真相是,他惧怕自己在竞争中的失败,就用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

  有时候,拖延还带点“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味。通过拖延,人们把自己放入了一个很难成功的境地。就像你用一只手打篮球,你就可以为自己惨淡的得分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我只是没有用上另一只手而已。这些“选择失败”的人喜欢拖延,以至于他们可以让失败万无一失。同时,他们还可以幻想:要是我尝试,我一定能赢。就像一个单身男生不断吹嘘,要是他有时间打电话的话,他可能会有很多浪漫的艳遇。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拖延的行为会受到鼓励。也许在拖延之后,我们反而阴差阳错地做得不错;也许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或者高效率。甚至在最后期限过去时,那种骤然放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可能鼓励你在下次任务来临的时候,选择继续拖延。

  另外,一些生理层面的原因同样可能导致拖延。研究成果表明,受到抑郁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和失眠困扰的人们,更容易表现出拖延行为。科学家们甚至猜测,“拖延基因”的存在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博克坚持拖延症并非精神疾病。“拖延只是一种行为。”博克说,“与其称为可治愈的,不如称为可管理的。”这位研究了30年拖延症心理学家甚至还提出了管理方式的建议:把目标定得更明确、更合适。“把目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一小块分配一点时间来完成。”

了解了这么久拖延症的成因,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拖延呢?

首先你得意识到,拖延的根源是恐惧,那么你已经迈出了改变拖延的第一步。《拖延心理学》中介绍了一个心理学的基本观念: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动力系统。也就是说,既然我们可以强化旧的“恐惧—拖延”行为模式,那自然也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拖延症不是你懒,而是因为你内心的“恐惧”

接下来,我们要抛开拖延的表象,去探究它背后的心理原因。也就是,你到底在恐惧些什么?

当你迟迟不愿意开始记账时,你可能是不想面对花费过大而收入过少的事实;

当你一直拖延不回短信时,你可能在恐惧跟陌生人打交道;

当你迟迟拖着不写论文时,你可能是担心论文会占用你所有的娱乐时间。

这里强调一下,无论这些原因看起来多么奇怪,我们都应当学会接纳这个不够完美的自己,去冷静地观察自己的情绪。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拖延症不是你懒,而是因为你内心的“恐惧”

拖延症不是你懒,而是因为你内心的“恐惧”

当我们再次面对一件难事,大脑依然会收到恐惧信号,焦虑会立刻袭来。

此时,请提醒自己不要重蹈拖延覆辙,而是要改变心态,树立新的思维方式:当你觉得自己花钱太多收入太少时,可以告诉自己,年轻人收入低没关系,能进步就好;

当你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时,可以告诉自己,很多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没什么可怕的;

当你害怕论文会占用自己的娱乐时间时,可以告诉自己,每天只写4小时,其余时间自由支配。

通过这种心理和思维上的调整,我们就可以舒缓恐惧和焦虑等情绪,而不再求助于拖延,从而打破“恐惧—拖延”的恶性循环。

当然,真正做起来,就没嘴上说的这么简单了:因为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我们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的综合结果。

在《拖延心理学》中,类似于这样的心态分析和调整建议还有很多。除此之外,书中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改变拖延的作战方法,比如设定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计划时间,利用运动减轻拖延,学会拒绝等等。大家可以按图索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拖延是一个“心理问题”。它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内心的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2:为了打破拖延怪圈,我们要冷静地观察自己情绪,看看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3:最后,要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当难事再次来临时,舒缓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不再躲避,打破循环。但是用了以上的说法也并不一定就能够解决拖延的问题,因为其根本上“它”也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所以请不要试图一蹴而就,更不必为此沮丧。因为就算解决不了拖延症,你也不会就不再幸福,“快乐来自于按照你的价值观健康地生活,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够如实地接受它,就像虽然花园里长着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