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作者:3D整合医学 2017-07-04阅读:4566次

情绪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近年来,情绪状态与心身健康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现代精神卫生科学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最有助于健康的因素是良好的情绪。情绪状态可以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途径或方式与身心健康产生因果性的联系,使人体保持稳定的心理、生理状态,处于轻松愉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力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情绪与其它心理因素相互影响

情绪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任何一种心理因素如认知、动机和意志等都必须在情绪背景中进行,并受到情绪的影响。例如,愉快的情绪总是使人产生趋向行为,厌恶的情绪总是使人产生回避香味。而其他心理因素反过来也会决定情绪的性质和强度。例如,当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引起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时,个人认知水平的调整可有效地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或甚至改变情绪反应的性质。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忧愁、沮丧、分恼怒,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才能达到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

情绪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情绪反应是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必要反应。但是,如果这种反应过分强烈或持久,就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心血管、呼吸、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甚至内脏器官病变。愤怒或焦虑的情绪反应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极易发生心、脑血管疾患,对冠心病患者有可能造成心肌梗死、以致突然死亡;消化系统则表现出胃液分泌量的增加,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增高,胃粘膜充血,易导致胃溃疡;呼吸系统则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等。由于情绪变化是产生生理功能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国外学者称下述躯体症状为忧郁性功能改变,如体重下降、睡眠障碍、便秘、口干、星域减退、阳痿、月经紊乱、脉率下降、血压降低、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基础代谢率下降等。

情绪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躯体疾患可引发患者的不安全感、焦虑、和忧郁等情绪障碍,而情绪障碍反过来又会诱发和加重躯体功能障碍。当面对患者时,我们不仅仅关注于患者的躯体症状,还要努力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接触其由于心身交互作用所引发的情绪障碍,因为情绪障碍时心身疾病重要的致病原因和基本病理因素之一。

情绪对心身疾病防治和预后的作用

情绪活动可分为愉快的或积极的情绪、不愉快的或消极的情绪两大类。前者指乐观、愉快、和悦、明朗的情绪状态,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良好作用,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所谓的情绪治病作用,使人保持健康。当然,积极情绪活动也需适度,过分高兴,达到狂喜的程度,有时也可造成严重后果,即所谓“喜伤心”、“乐极生悲”。后者指悲伤、苦恼、抑郁、烦恼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作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的反应,因为能动员机体的潜能,为有机体达到重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斗争。另一方面就是作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的反应,因为能动员机体的潜能,为有机体达到重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斗争。另一方面,这种消极情绪对人的心身健康又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当机体处于消极情绪反应时,吞噬细胞作用减弱,机体的抗体和干扰素生成减少,免疫细胞的识别功能减弱,从而造成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有人研究了预后较差的一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果发现他们的情绪障碍更加明显。同样的现象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此,情绪干预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内容摘自《心身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