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心理解析—黛玉心病之由, 生性多疑终演变成抑郁症

作者:中华历史爱好者 2017-07-06阅读:4900次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大鱼号,小编会每天将为您推送不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参与我们的讨论,对我们的文章点评,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可以在文章的下面进行评论,小编欢迎大家进行吐槽!

《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不知道读者是否留意过,曹雪芹在第89回和第90回,以他的生花妙笔,惟妙惟肖地为我们介绍了林黛玉的一次心因性抑郁症的来龙去脉。但是,要了解黛玉的病,首先还得从剖析她的怪癖性格和特定处境着手。

在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时,作者对黛玉作了这样一段介绍:“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简而言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貌、体弱、多愁、善感和多疑的“病西施”的外表和内心世界。

黛玉的多疑也是出名的:如送给她宫花,她认为是人家挑剩的;夜访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她认为是故意的;宝钗与母撒娇,她觉得是故意做给她这个孤女看的;听见老妈子骂街,气得肝肠迸裂,当场昏厥。

她的性格,是不是象文中所说,是因为前世“愁水”灌得太多,以至五内郁结,缠绵不尽呢!换言之,她的个性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我们是不相信所谓因果报应的。从现代医学看,性格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在性格的形成上,环境因素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黛玉并无兄弟姐妹,自小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又兼聪明秀丽,颇具才华,这是形成日后“孤芳自赏”性格的前因。但是,好景不长,年仅6岁,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又归了天,从此失去了父母的爱抚,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而孤独无助的环境,最易导致“不安全感”的心境。童年环境的急剧变化,在她的心底留下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形成日后“多愁善疑”的怪癖性格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说,在这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促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那么早年的烙印并非不可磨灭。然而,事与愿违,她千里投亲,寄人篱下,进了荣国府。荣国府是个是非之地,主子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笑里藏刀,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男盗女娼;连有些奴婢也是趋炎附势,奉承拍马,明争暗斗,势利得很。黛玉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样使她更感到不安全,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也进一步有所发展。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林黛玉无财无势,体弱多病,在荣国府混一口饭吃,日子确实很不好过。因此常常自怨命薄,感到“我不如人”,这是她性格中“自卑”的一面。但是,从地位上来看,她又是主子,而且,她又是女红针绣、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大观园“十二金钗”中的一个翘楚,她并不心甘情愿地低头,这是她性格中“自傲”的一面。两个矛盾的性格侧面,不但经常在内心发生冲突,而且时常与环境产生摩擦。在这些心理斗争中,她的“自傲感”屡遭挫折。贾府中的女太上皇——贾母,对她疼爱了一阵子以后,明显地冷淡了;荣国府的实力人物——凤辣子,对她也怠慢了;以致厨房连煮一点“燕窝粥”,也不大高兴;甚至老妈子也敢于在她这个名义上的主子的潇湘馆门前放声谩骂。老妈子骂的:“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句老妈子的胡话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背景的,也难怪“多心眼”的林黛玉,怀疑这老妈子是“有人指使”,感到大观园“住不得了”。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只能靠找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来求得一个较好的归宿。林黛玉也不例外。贾宝玉是她的意中人,他俩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也有相当的感情。然而,碍于封建礼教,自己又不能说出口;没爹没妈,无人代言,为这些她经常郁郁不乐。更加上,又来了一个有财有势、善于笼络人心的薛宝钗,而且“金玉良缘”之类的话,又如此沸沸扬扬。黛玉对这些是十分敏感的,她终年忐忑不安,严重失眠,“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觉”,头昏乏力,不思进食。然而,她毕竟还存在着一丝幻想,认为宝玉决不会抛弃她,这一信念已成为她最后的“心理支柱”。如果她的这一线希望也幻灭了,那么,她的精神也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在第89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黛玉小姐终于暴发了一场可称颇为严重的心因性忧郁症。

所谓心因性忧郁症,就是在强烈的精神创伤以后产生的以情绪忧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病。黛玉的病,是符合这一诊断的。

事情的起因,是从雪雁那里传来一个消息“宝玉定了亲了”开始的。黛玉窃听得七八分,“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精神打击,她的一切希望全破灭了,于是便发病了。

她病的主要表现是情绪忧郁,这些忧郁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刺激以后的情绪反应,而是忧郁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甚至危及生命。她不只是“泪珠儿断断点点”,“眼中泪渍,终是不干”。更严重的是产生了消极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她“千愁万恨,堆上心来”,“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又想到自己没了爹娘的苦,自今以后,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蹋起来,一年半载,少不得身登清净”。紫鹃劝她多休息,少写字,她说:

“不怕!早完了早好!”

“以后你们见了我的字迹,就算见了我的面儿了”

这些话,分明是一个少女下决心毁灭自己生命的临终遗言。

她是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采取的自杀手段主要是绝食,当天晚上,晚饭都不吃;以后,又有意糟蹋身子,每日把茶饭减下来;半月之后,连粥也不能吃;再过几天,竟是绝粒,以致恹恹一息,垂毙殆尽。用半个多月连续绝食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可有多大的痛苦呀!可见黛玉忧郁之深。

黛玉这次病的主要症状是情绪忧郁,但书中还描述了另外一些症状,这些也是符合心因性忧郁症的。所有的心因性精神病,或者叫做反应性精神病,他们的精神症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与心理刺激密切相关,都可以用心理因素来理解。

“黛玉日间听见的话,都似宝玉娶亲的话”

“看见怡红院中的人,无论上下,也象宝玉娶亲的光景”

“薛姨妈来看,黛玉不见宝钗,越发起疑心”

“睡梦之中,常听见有人叫‘宝二奶奶’的”

这些虽然似乎与黛玉平时的“多疑”有些类似,但是,已经逾越了正常的范围,因为黛玉对之已深信不疑。

天津圣安医院王玉珍说, “心病终须心药治”,心理治疗是心因性精神病的最重要的治疗。黛玉虽有贾母王夫人等怜恤,不过是请医调治;只说黛玉常病,那知她的心病?所以,一无效果,病情日重。“解铃还得系铃人”。这场病的直接诱因起自“雪雁之口”,而病情的转机也全亏雪雁的一番话。黛玉在生命垂危时,听得雪雁同侍书说起,宝玉并未定亲,老太太心里早有了人了,而且是要“亲上加亲”的。这番话,去除了引起黛玉发病的直接心理因素,仿佛是一剂救命的强心针,重又勾起了这位痴情女子生存下去的希望。从此起,阴极阳生,病渐减退。

这场病,“病的奇怪,好的也奇怪”。因言得病,又因言消病。可见,我们切莫小看了言语在疾病中、特别是在精神疾病中发生和发展的作用。也正因“一语破疑团”,黛玉的病,更加符合心因性忧郁症这一诊断。

但是,背叛旧礼教的“木石前盟”,结果还是敌不过有《红楼梦》四大家族支持的“金玉良缘”。到了那一日,当真得知宝玉确实要与宝钗成亲,在狂风恶浪中挣扎了如许年的黛玉,最终精神瓦解,连躯体也崩溃了,绛珠仙子终于怀着无限的愁和怨离开了人世!

今天的文章就是这样啦,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小编的文章,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宝贵评论,不当之处还望雅涵,小编一定努力改进,写出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