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你的,却不属于你

作者:多米空间 2017-07-26阅读:5738次

孩子是你的,却不属于你

1、在亲子关系中,你是不是试图扮演过孩子的决定者?

2、你懂得和孩子分离吗?

3、如何让孩子避免出现“恋父/恋母情结”?

4、你了解溺爱的心理真相吗?

孩子是你的,却不属于你

01

要看到孩子,也要让他成为自己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存在。

妈妈这面镜子若打开得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就易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若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而另一方面,父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孩子是你的,却不属于你

02

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从呱呱坠地,到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再到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再接下来,还有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我们彻底离开家。再以后,我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再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要亲自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

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如果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

成熟的分离,是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孩子是你的,却不属于你

03

如何避免“恋父/恋母情结”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6 岁是关键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 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呢?其核心就是,重视与配偶的关系,明白这才是家庭中最优先的关系,亲子关系则不是。

另外,他们不仅要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还要进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结交众多的同性朋友。

与同性的交往,可以让男性补充男性的能量,让女性补充女性的能量,从而让他保持他的男性魅力,让她保持她的女性魅力。这才是这个世界最和谐健康的整体关系模式。

孩子是你的,却不属于你

04

区分真爱和溺爱

表面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他们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

溺爱,看似是自我牺牲,其实是懒惰的爱。最终要么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与溺爱相对的,是真爱。

真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

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