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从业者的“心理顽疾”:自我肯定!

作者:金考拉教育 2017-07-31阅读:750次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不要自我肯定,而要自我接纳。

金融从业者一般都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并且成长历程和财富积累都相对平顺、光鲜亮丽,因此在内心深处的“自我肯定”不仅很强烈而且在与日俱增地提高目标和标准。尤其是当自己不断与身边更优秀的人进行对比、甚至竞争时,这种“自我肯定”往往开始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身体负荷、精神承载力,一旦经济下行、业务萎缩和不良资产增加,则心理和财富的崩溃“不堪一击”。

金融从业者的“心理顽疾”:自我肯定!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比如金融从业人员曾经被钱的事“深深伤害过”)。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这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例如高信用等级的金融牌照、优质的资产、低成本和长久期的资金、仁义礼智信的风控合规)。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例如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如何为所在单位创造价值、如何为敬重的领导分忧解愁)。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新我们的心理能力和职业精神)。

以下是《被讨厌的勇气》里的一段对话:

哲人: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你刚才说到的“受自我意识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那么,我们再回到原点去看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通过小心翼翼的行动获得什么呢?

青年: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就是这种想法。

哲人:也就是说,你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吧?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你也一定能够放声歌唱、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吧。

金融从业者的“心理顽疾”:自我肯定!

青年:呵呵呵,可让您给说中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也能够无拘无束。

哲人: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总而言之,这也是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青年:那么,怎么办好呢?

哲人:还是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青年:噢,是新的关键词呀。都是什么呢?

哲人: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说明。第一夜的时候,我曾经介绍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你还记得吧?

青年:当然。

金融从业者的“心理顽疾”:自我肯定!

哲人: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青年:这是指更加积极、获得更强的自我肯定感、凡事都朝前看吗?

哲人: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青年: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哲人:是的,这两者有明显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青年:您是说即使得了60分也不必悲观?

哲人:当然,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这在说明优越性追求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吧?人都处于“想要进步的状态”。

反过来说也就是,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这一点必须积极地承认。

青年:嗯,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积极,但同时又有消极的因素。

哲人:所以我要使用“肯定性的达观”这个词。

金融从业者的“心理顽疾”:自我肯定!

青年:肯定性的达观?

哲人: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青年:……可以改变的和无法改变的。

哲人:是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青年:哦,这么一说……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哲人:是的,我知道,这是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的祈祷文”,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青年:而且,这里也使用了“勇气”这个词。我本以为已经烂熟于心了,但现在才察觉到它的意思。

哲人:是的,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金融从业者的“自我肯定”既是优点,因为这是一种进取精神;也是缺点,因为这容易使得金融从业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让家人感觉到自己很强大(挣钱多、圈子牛)、让朋友们感觉到自己很卓越(专业能力强、职业高大上)、让领导感觉到自己很进取(擅长学习、能吃苦耐劳、似乎是无往不胜的)……这其实已经成为“心理顽疾”,因为在广泛的赞美中,金融从业者已经失去了自我、为别人而活着、最大的追求被扭曲成为“不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赏”。

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这样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金融从业者不是神,不可能凡事100%成功,也不可能具有跨越所有压力、迷茫、困惑、纠结、焦虑、抑郁的“钢铁精神”。你为了迎合和讨好别人,则难免会讨厌自己!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包括辞职、切换行业或者各种逃避方式)。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总有你根本无法逃避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金融从业者的“心理顽疾”:自我肯定!

无论是追求优越感还是自卑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即使这些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但特定条件下这些都是个人心理崩溃的隐患。优越情节,即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即使没有他人的认可,我们也必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金融从业者为什么在健康和生命面前显得更加脆弱,其实还是与“自我肯定”偏离了真正的自己是有关的。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不想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自由就是被人讨厌,人际关系之卡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那么,假如你没能到达山顶,你的人生会如何呢?有时候会因为事故或疾病而无法到达山顶,登山活动本身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的人生又是什么呢?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金融从业者的所有追求都与财富、地位、权力、声望有关吗?我们应接纳真实的自己,爱自己。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金考拉教育。财经金融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