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解室:你为何如此容易发怒?

作者:看航空 2017-08-14阅读:2125次

心理调解室:你为何如此容易发怒?

虽然见过我发脾气的人并不多,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动怒的人。在超市因为上架的商品未录入系统而不能结账发火,在车站排了很久的队伍因为到我这里不能购票了生气,在停车场因为看管大爷乱收费愤怒。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站在公理的至高点上而一言不合就发火。

如果你无法想象这样的人物性格,推荐你们看一下《守护丽人》里面的林佳一,在她还是富贵千金的时候,她觉得任何事情都能够靠“发脾气”来解决,直到她落魄时再不能用愤怒解决问题的时候,她想到陈曦说过一句话:不发脾气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发脾气呢?事实是,她用平和的态度成功解决困难。

愤怒是什么

对于愤怒的概念,很多人处在模糊的层面,一提起它,好像自己知道它是什么,又好像自己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艾克曼指出,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愤怒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也是一种特殊的负性情绪。百度中将愤怒解释为“形容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

我最喜欢的一个解释是邵阳等人提出的“状态-特质愤怒理论”,其中他将愤怒定义为两个部分:一是状态性愤怒,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时刻体验到的愤怒感觉,它是伴随生理反应的;二是特质性愤怒,指的是个体易于感觉到愤怒的总体倾向,个体的特质性愤怒水平越高,就更容易被激怒,更容易体验到状态性愤怒。

愤怒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体验,也可以被看作是个体的需求表达(其实情绪的背后都伴随着需求)。“愤怒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概括起来就是个体需求未被满足时引起的一种负性情绪。所以,当你能够掌握愤怒的时候,也就能够看到背后的需求了。

愤怒的影响因素

生理方面:在最初的理论中,以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最为著名,他们主张情绪是生理唤醒和神经系统激活的结果。简单而言就是身体的变化引起了情绪反应。虽然这个理论现在被很多人质疑,但是在一些文献中会发现生理疾病会影响情绪,例如肠胃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都与情绪障碍有显著关系。

动机方面:很多学者将情绪和动机结合在一起。每种情绪背后都包含着某种需求,正是这个需求推动了情绪的产生。从积极方面讲,愤怒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行为,它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使个体免受外界带来的侵害。这种动机性的影响因素,我个人认为是后天产生的,通过自我实践或观察别人利用愤怒得到满意结果,进而使个体培养起愤怒情绪。

个体方面:首先是人格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易怒群体在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较高,并且具有显著性。其次是性别的影响,大部分研究中会发现,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愤怒。此外,不同年龄的群体在愤怒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其他方面:环境:总结了10种诱发愤怒的因素,包括他人有意的破坏行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被侮辱;他人的偏见;被人误解为不诚实的人;自己的权威或自尊受到威胁;重要他人的忽视或伤害;由于他人的错误使自己受到伤害;别人的自私及其不关心他人的态度;受到言语或身体攻击;成为无辜的牺牲者。依恋:研究表明,安全性依恋在愤怒倾向性得分最低,而矛盾性依恋缺乏对愤怒的控制,回避型依恋表现出高低对性。自尊:研究中发现,拒绝敏感性和自尊是影响其愤怒体验的重要因素,且自尊是拒绝敏感性与愤怒的中介变量。

愤怒的结果

愤怒对个体心理、身体、精神的影响,大概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使不是医学或者心理学研究者,也能够说出来“别生气,生气对身体不好”等类似言语。那么,愤怒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身体方面:中医上讲“怒伤肝”,非常直接的指出了愤怒会伤害肝脏功能。温格曾指出,愤怒情绪涉及交感和副交感两系统,并有唾液、汗腺分泌和外周血液增加。在众多医学方面的文献中,我们也看到愤怒会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表现出皮肤过敏、脱发、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心理方面:有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愤怒情绪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高频率、高强度的愤怒体验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压抑愤怒情绪的习惯也可引发一些心身症状,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愤怒控制能力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行为方面:愤怒会直接影响个体攻击性行为,也会在驾驶行为、风险决策等中通过影响个体的冲动性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翻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愤怒与自杀之间有关系,特质愤怒水平高的个体,其愤怒控制水平较差,容易产生冲动行为,进而通过增加个体的累赘感知,促进个体自杀意念水平上升。愤怒内部表达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累赘感知水平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愤怒的控制方法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停下来就不会发生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说到这里,有没有想起四年前摔孩子的事情,仅仅是因为停车问题而发生争执,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有一方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愤怒,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1.正确识别情绪(愤怒)。在情绪处理方面多偏向于压抑,不用说表达情绪了,哪怕是识别情绪都很难做到,尤其是消极情绪。在咨询中,有时候问到来访者“你的感受是什么”或“你体验到什么样的情绪”,很多来访者都会表达出“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或“没有感受”。真的没有情绪或者感受吗?或许,只是你不知道吧!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

2.合理认知情绪(愤怒)。其实情绪是具有认知性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刺激强度,为什么有些人雷霆震怒,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呢?这里面有个人认知在作祟。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个体对它(A)产生的不合理信念B引起。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识别、合理化,从而改变从根源上处理情绪。

3.恰当表达情绪(愤怒)。很多孩子甚至成人并不知道情绪的表达方法。首先,每种情绪并没有对错之分,而且都是允许被表达的。当我们建立起这样的认知的时候,就迈出了恰当表达情绪的第一步,而不是选择压抑或发泄某种情绪。其次,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从情景选择、言语选择等方面训练,同样,对于负性情绪的控制也是如此。最后,是练习,每个人对于情绪表达都有一套固有的模式,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例子一样,将偶然转化为必然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能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练习获得,可能你并不能每次都在“事故”现场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我们还有一个事后经验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的锻炼同样会取得积极效果。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值得一提,宽恕比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更好,并且对消极情绪也具有降低作用。有研究发现,低宽恕水平的个体易于愤怒,愤怒表达水平较高,且对愤怒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容易做出冲动行为。因此,“宽以济猛”,培养自己宽容、宽恕别人的能力,百利无一害。

“掌控住自己情绪的人,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愿你在前面的路上,控制情绪,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