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教育:给缺爱的孩子一个爱他的家

作者:上海观察 2017-08-15阅读:3850次

离开学还有两个星期,但崇明区崇西中学里早已忙碌了起来。新学年,学校将迎来新的一批“住宿生”——从9月起,这里将成为庙镇小学和崇西中学的新一批住宿孩子的“家”。

去年9月,为进一步对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儿童进行教育帮助和情感关怀,提高未成年人的保护质量,崇明区教育局决定在庙镇小学、崇西中学试点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经过本人申请、资格审核,全区60多名家庭不完整的中小学学生,走进了寄宿制学校,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寄宿生活。

崇明教育:给缺爱的孩子一个爱他的家

初衷,源自于一项调查数据——截至2015年9月底,崇明县在校学生共有特殊家庭学生4866人,占全县在校学生数的16.66%,其中包括孤儿、父母离异、失踪、低保贫困、留守儿童等。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农村孩子中的心理不健康、厌学逃学、行为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在这个群体中发生较多。

还给这些缺爱的孩子们一个完整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港湾,崇明走出了第一步。

最温暖:早上有人叫醒我

柏永健是崇西中学的校长,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一本寄宿生教育基本规划和教育随笔,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静下来翻翻之前的记录,并把近来琐碎的事件、随笔和记录给继续写上去。

去年六月,当他接到要在崇西中学设立寄宿制学校通知的时候,他也曾感到压力巨大。“寄宿制对那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但这项工作将耗费老师们非常多的时间和经历,学生们年纪也偏小,心里确实没有底。”但是让柏永健欣慰的是,所有参与其中的老师和宿管阿姨们,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责任感,全身心地爱着这些孩子。在崇西中学,住着本校和庙镇小学所有住宿的孩子。

崇明教育:给缺爱的孩子一个爱他的家

崇西中学203寝室里,住着庙镇小学3个五年级的男孩,寝室长是小钱同学。一年来,小钱同学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被宿管阿姨温柔地叫醒,然后洗漱吃早饭,去学校上课。晚上放完学,和另外两个同学回到宿舍,做作业、写字,还会有学校的老师来“串门”。

家里接连的变故,让小钱同学成为了“没人疼”的孩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也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刚到学校的时候,他生活几乎不会自理,一年之后,老师和宿管阿姨教会他叠被子、洗衣服,平时找他聊天、谈心。小钱同学说:“我最愿意待的地方就是宿舍,这里有人帮我、教我,也有人关心我。”

最重要:给予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

这些生活在学校的孩子,多来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有的父母离婚,有的父母残疾或是已经不在世,个别的甚至连祖辈都不在了。对于这些遭遇了变故的孩子而言,学校搭起了他们通往社会的一座桥。

初三那年,个子矮小的小朱同学成为了金鑫老师班上的学生。问起他当时申请住宿的原因,他只说了这么一句:“我想换换环境”。

金老师开始关注他,先是因为发现他总是用头撞桌子,接下来,是在宿舍里跟同学发生矛盾,导致在床上大哭大叫,垂头顿足,往地上摔东西;一个月后,更极端的事情发生了,与同宿舍的同学发生口角后,小朱同学失踪了。所有值班教师、生活教师、全体寄宿同学拿来应急灯、手机、电筒,在黑黢黢的校园里找了半个多小时,才在学校总务处后面的草丛里找到了瑟瑟发抖的他。

慢慢地,金老师了解到他的状况:父母未婚生子,没见过母亲,父亲常年上海打工,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去年奶奶去世,爷爷只顾自己,经常不做饭,不给零花钱,姑姑有时会到家里,他才会吃到一口热饭……

金老师意识到,对于一个即将踏上社会的孩子而言,小朱的状态令人担心。为了帮助他“换换环境”,金老师想尽了一切办法:换同桌——让班中成绩最好、却跟他有类似经历,乐观向上的学生跟他做同桌,同时让班里寄宿的几个男生经常陪伴他,也将这个做法在私下里传递给班上其他同学,大家都来保护这个“小男孩”。她还把他爸爸从上海请来,告诉他:哪怕电话,也要经常打一打,让小朱同学知道,父亲还是很爱他的。此外,金老师还托付各任课教师多给他点关心和关注,帮他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同时请来了学校的心理辅导与他谈心,沟通,疏导。

一个学年下来,经历了捉摸不透、心惊胆战到“沉着应战”的过程,金老师欣喜地发现,小朱已经完全融入了班级大家庭。他积极地参加运动会、艺术节,成为了大合唱的主力领唱,学习成绩也稳中有升,挤进了班级里的第一梯队。

从关心、关怀,到为他们打开一扇面对生活的窗,参与其中的老师们,感悟得更多。金鑫说:“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去关心、爱心这些孩子,更重要的,是更能给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独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