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乏力、四肢沉重?湿气不除越补越毒!一招祛湿全身轻松

作者:健康生活之窗 2018-05-02阅读:5306次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湿邪为病,在辨证当中,要首先分清外湿、内湿。因为湿的产生,有内外两种因素。


一类外湿:比如说人久处湿地,环境潮湿,或者涉水淋雨,过河涉水,淋雨感受外湿,这类都是属于湿从外来的范围。


另一类如内湿:由于湿邪是要靠脾胃的运化,不是说人体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转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如果脾胃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脾失健运,那水液就会转化,就会形成水湿。


这些湿气在人体泛滥,气血运行就受阻,让人产生乏力、困倦、肢体沉重的感觉。


湿滞经络者

症状可见精神状态差、疲劳感,肌肉关节酸痛、沉重感。

湿滞脏腑者

可见嗳气反酸,腹胀,胃口差,口粘口臭,大便次数增多,质稀粘呈糊状。

湿袭阴位者

可见双下肢水肿,妇女尚有白带量多,色白或黄,甚则有臭味。


舌诊方面可见舌苔厚腻,色白或黄。

自测体内是否有湿气

1、起床时自我感觉一下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时,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就要当心体内是否有湿气了。


2、上厕所时看看大便

大便颜色和形状可帮助人们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清晨大便后,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大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另外,还可以看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些情况也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3、洗漱时看看你的舌苔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上完厕所后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可能出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程度伤阴了。


湿气重有什么危害


1、伤害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2、带下病

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味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

3、月经不调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让身体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4、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5、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去除湿气的方法



1、艾叶泡脚祛湿


艾叶味辛、苦,艾叶具有祛寒行气、活血止血,散寒除湿、利水消肿,杀毒灭菌等作用,还能够能够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出现肾阴虚,肾阳虚等不良病症。艾叶泡脚,温水有助于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更加快速地把体内的寒湿排出体外;快速祛湿,艾叶泡脚不可少。



2、运动出汗祛湿


适量的运动可以缓解人体压力,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将体内的湿气等排出体外。较少运动的人,一般体内的湿气都比较重,而体内湿气越重就越不想运动,导致身体懒散,肥胖等。适当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舒缓肌肉压力,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排出体内的废气。


3、食疗法祛湿

快速祛湿,食疗是关键。快速祛湿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饮食上调节,食疗不仅可以维持身体营养成分的均衡,还可以起到祛除体内湿气和毒素,保障人体健康等作用。众所周知,红豆薏米粉是祛湿健脾的首选。赤小豆清热解毒,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而薏米也有治湿,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等功效。



不是所有红豆薏米粉都能达到祛湿健脾的功效。


除赤小豆和薏米以外,如果同时搭配这些食物对祛除我们的身体里的湿气有更高的功效。茯苓渗利湿热;山药补脾养胃;莲子养心安神;芡实益肾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