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 阎全英: 勇于尝试, 1977年冬季高考琐忆

作者:史海弄潮儿 2017-07-05阅读:5424次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大鱼号,小编会每天将为您推送不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参与我们的讨论,对我们的文章点评,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可以在文章的下面进行评论,小编欢迎大家进行吐槽!

1977年10月22日,全国各大媒体以头号新闻刊登了国务院关于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决定,关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文件规定: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原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自愿参加考试。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大学生,从1966~1977年共有11届之多,年龄跨度15~36岁,共有570余万。高考改变了这批大学生的命运,而他们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我是1966年毕业的初中生,若不是文革影响,应该于1969年高中毕业。那一年我是在校就读的工农兵学员,恢复高考与我基本没有关系。然而我初中的同学竟然无人去报考,使我多少有点意外。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1、作为老三届中的初中生,高中课程空白为零,心中没底缺少自信;2、进入工厂在职,是当时社会最稳固的一群,捧着铁饭碗已经满足,不愿再承担风险;3、一部分人业已成家,有一定的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4、个别人受到单位提拔重用,难免瞻前顾后,担心考砸丢失面子,在权衡利弊中放弃报考;5、年龄偏大且功课荒废多年,短时间内难以拣起,面对高考踌躇不决。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报考者寥寥无几,只有66、67届毕业的部分老高中生参加了高考。

高考结束试题公布,许多未参加高考的人捶胸顿足深感后悔,因为那些考题并不难,一个现在合格的初中生就可以轻松地考个好成绩。但是由于文革的磨折,那时学生以搞革命为主,教学质量很差,考生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录取分数线也很低。为了给更多的学子机会,各大院校还扩招了一批走读生,足见当时人才的匮乏到何种程度,大学教育面临怎样的危机。

事实上,以我们的真实文化程度,稍加努力,考取一般专科院校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敢去报考,自信心的欠缺和虚荣心理的作用,使得很多人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敢断言,我的同学中有为数不少的人,会为那一年的取舍而抱憾终生,因为这样的机会很难再有。尽管后来有些人补读了电大、业大、职大以及自学考试,但终就被打入另册,“五大生”与正规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使用和待遇差之千里。

但是却也有人例外,严格地说他不是的同学,却是我们的同类,他是1967年毕业的初中生,比我还低一届。这个由西安来山西静乐县插队的知青,已经被推荐到太原卫生材料厂工作,并受到领导的栽培。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他属于那种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之人。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业余时间自学日语,纵然结婚成家也没有停止努力的步伐。

1977年恢复高考,他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昼夜兼程地进行复习备考。为什么他敢于参加高考?难道他就没有顾虑、没有压力?原来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思维,他的人生格言是:“努力未必成功,放弃意味失败”。他敏锐地领悟到,这将是文革以来最难得的一次机会,渴望已久的大学校门终于向自己敞开,为什么不去好好把握?工农兵大学需要有社会关系,是干部子弟的特权,而现在允许自愿报名参加高考,就等于有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如果参加考试将会有50%的胜出,放弃报考只能是100%的失败。这次考不上还有下一次,备考复习肯定会付出最大努力,也是再次巩固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自己的知识也将积累增加,这次考试有可能失败,但对自己而言并没有任何损失。他说:也许我的文化程度很差,一个只读过两年初中的人,报名参加高考似乎有点不自量力。他预计:比我强的人一定很多,但是比我差的人也一定不少。至少我应该去尝试、去拼搏,通过高考鉴定一下自己的实力功底。只有努力尝试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只有奋力一搏才可能杜绝后悔。

最终他考取了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是英语专业的走读生,这关键性的一步,为他以后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省工人业余大学担任英语教师。从他当教师的第一天开始,就着手准备来年研究生的报考,一直对他刮目相看的我,对此曾经持有怀疑态度。一个走读毕业的大专生,还要去奢望报考研究生,是否有点狂妄?是否有点异想天开?谈起考研,他表现得十分坦然,观点明朗思路清晰。在他看来,眼下考研者的难点多在于外语不过关,而自己的优势正是外语,只需认真地准备专业课,应该很有希望。

他所报考的欧美宗教历史研究,是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却是他的兴趣所在。文革中,他对年轻人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热衷追求24条腿(结婚家具)感叹过,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观念和不同凡响的思维。他认为: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做那些没有把握成功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寻找机会去尝试,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一次考研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沮丧更不气馁,第二年则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某大学录取。三年之后被分配到中国统战部任处级职务,分得一套楼房并安排其家属调往北京工作。几年之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访问学者往返于欧美等国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国际论文。

他的成功与1977年的高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正是那次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从太原工厂的小空间转战到了中国社科院这个大空间,使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变成了高级科研人员。他的成功,在于他非凡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在于他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胆略和魄力。他的成功看似偶然,但正是这看似的偶然中,却包含了无数个必然。由此联想起我辈中的许多同学,不乏有比他学习成绩好的优秀者,也不乏有比他更有有潜力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关键时刻安于现状的心理驱使,自信心的丧失以至于不敢去拼搏冒险,使自己失去了人生难得一遇的机会,继而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淡出,在改革的浪潮中付出代价。企业倒闭、工厂破产、下岗威胁,无一例外地向这些人袭来。岁月的流失,时代的变迁,一切已成为历史,一切已无从挽回。

回想起1977年冬季的那一次高考,真可谓感慨万千

今天的文章就是这样啦,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小编的文章,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宝贵评论,不当之处还望雅涵,小编一定努力改进,写出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