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什么是透灸法?看了此篇就全都明白了

作者:艾灸培训网 2018-02-22阅读:2404次

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艾条灸、隔物灸逐渐代替了古代的直接灸法,每穴 3~7壮(艾炷灸),或悬灸 15~20分钟(艾条灸),这些规定对规范操作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对其应有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尤其是对难治病的治疗。

笔者总结透灸法治病,不仅灸后不留疤痕,痛苦小,而且患者感到舒适,疗效显著,病人易于接受,现介绍如下。

透灸法操作

透灸法是在施灸时,要求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

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随灸量的增加由线状逐渐加宽呈带状,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传导,当达到一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施灸部位出现灼烫感;在施灸的过程中,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瞒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甚至全身汗出等。最后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每次施灸一般需要 50分钟左右。

艾灸时,仅皮表有热感,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透灸时,不以时间或壮数为指标,而以灸后病人的感觉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这种方法比一般灸法的灸量大,热力可以透过深部肌肤,无痛苦。根据病情和施灸部位,可以选择具体操作方法。

一、艾条灸

施灸时,先在选定的穴位周围寻找嗜热点,当患者有渗透、舒适、传导的感觉时,固定在该点施灸,直至出现灼烫的感觉,以皮肤潮红为度,再灸下一个穴位,每次灸 1~3穴,时间约 50分钟。此法可用于头部、躯干、四肢。

二、艾箱灸

将一根艾条截成 5~6段,点燃放在艾箱中,将艾箱放在选定的部位上施灸,直至局部皮肤均匀的汗出、潮红为度,一般需要 50分钟以上。此法用于腹、背等躯干处,或肩、肘、腰、膝等大关节部位。

三、艾炷灸

首先用手在所选腧穴的周围按压,寻找酸困、疼痛的敏感点,或用点燃的艾条寻找嗜热点,然后在嗜热点上进行隔物灸,不计壮数,直至出现灼痛为止。此法可用在背、腰、腹部以及上、下肢肌肉丰厚处。

透灸法的理论依据

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标准是机体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灸疮,所以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晋隋时期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南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出:“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多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熯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

可见灸疮的透发与灸量和机体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发灸疮说明灸量已足,而且机体对灸产生了反应,其病就能痊愈。

基于以上认识,古人用灸,其量偏多。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肾风虚寒,灸肾腧百壮”、“水肿胀,灸曲骨百壮。”

《千金翼方》:“鼓胀,灸中封二百壮。”

宋代《太平圣惠方》也有重灸的记载,“凡痈疽发背,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

南宋·窦材《扁鹊心书》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他用灸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旨》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法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才能祛病健身。

现代研究证明大剂量施灸的作用显著。

杨老师等对利血平化大鼠用不同量 (强 、弱 )的艾灸刺激 “足三里 ”,发现艾条强刺激优于艾条弱刺激。张老师等采用不同灸量刺激家兔观察全血组胺含量的变化,证明强刺激艾条灸可使家兔全血组胺含量明显升高;而弱刺激艾条灸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大。刘老师等以胃电为客观指标,观察不同灸质、灸量、灸法对胃电活动的影响,发现大艾条刺激能明显抑制胃电频率、振幅的增强 (P<0.05、P<0.叭),而小艾条刺激仅能抑制胃电振幅的增强(P<0.05) 。张老师采用灸法治疗阳虚小鼠,显示出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的 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灸 15分钟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P<0.01)、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灸 5分钟则无显著作用 。

大量临床证明,每穴灸治时间从 10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其效果不同 。

专业艾灸培训每月1日北京开课,微信/电话:13681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