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穴位慢慢学——膻中的魅力

作者:中医针灸大夫罗雄征 2017-07-17阅读:2286次

膻中穴又称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在胸骨体上,有胸部(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甲乙经》作膻中、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甲乙经》一名元儿,《千金》一名胸堂,《针灸大成》一名元见,《类经图翼》一名上气海,尚有元况等名称。养生穴位慢慢学——膻中的魅力

历代针灸医家对本穴的主治病症论述颇多,但大都集中在气病范畴。如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气短气,咳逆,噎气,喉鸣喘嗽,心胸痛,风痛,肺痈,唾脓(《针灸聚英》)。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少泽、大陵治胸前两乳红肿痛(《大成》)。

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也"。因此,对本穴的认识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论述。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

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尸厥等其他病证。总之,临床运用本穴多用于心肺病变,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该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现代医学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在临床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治疗。而我们平时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平常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生气的时候“捶胸顿足”,捶的就是膻中穴,所以通过捶打此穴可以缓解人生气的情绪;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