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学家的心头“艾”|传艾微课 艾灸小知识

作者:传艾微课堂 2017-07-26阅读:3324次

本文原创自,传艾微课

传艾微课,基于微信开发的专门发布线上健康养生文章及视频平台!

艾叶治病的最早记载

艾叶用于治病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艾叶的应用。东晋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收载艾叶的处方有15首之多。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其中所载的止“下痢”(腹泻)、“妇人漏血”(月经淋漓不尽)、“衄血”(出血)等应用,一直为后世所遵循,时至今日,仍被应用。

艾叶食疗始于唐代

唐代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可见艾叶是一种很好的食物,现代人还将它制成艾叶饺、艾草面条等各种养生膳食。

用鲜艾叶与豆腐、葱、豆芽作馅包成的素饺子,十分造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宋代,最早描述艾叶物理形态

宋代时,苏颂所著的《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的生药学内容进行全面记载的专著,最早描述了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艾叶植物形态图,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叶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代李时珍父子对艾草的研究

至明代时,李言闻、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的研究更加深入,李言闻曾著《蕲艾传》,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书中记载“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虽然仅存这16个字,但把艾叶的生长地、采摘时间、作用及功效充分解释说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有用艾叶治病的单方、验方多达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

清代皇帝也用艾

清代对艾叶的研究及应用也十分重视,多部书籍中均有艾叶的记载和应用。艾叶在清代官廷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御医就将蕲艾等药粉碎搓软,以绫绢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紧系于光绪皇帝腰间治疗他的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