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中药治疗(一)根据临床分为风痹 、寒痹、湿痹 、热痹

作者:神黄中医说 2017-10-22阅读:4146次

痹症的中医中药治疗(一)根据临床分为风痹 、寒痹、湿痹 、热痹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痹症是常见病、多发病, 是一种顽疾。痹症病因病机较复杂, 机体功能障碍较明显, 西药治疗不彻底, 而且副作用较 大, 具有药物依赖性, 严重损害了肝、肾等脏器功能。采用中医中药内服、外洗、热敷的方法, 能从疾病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治愈率较高, 无副作用, 能因环境、因人、因地制宜。

痹症的中医中药治疗(一)根据临床分为风痹 、寒痹、湿痹 、热痹

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同时也是一种顽疾, 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 导致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肿大灼热 的一类疾病。痹症是中医概念,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自身免 疫系统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脊椎 炎、肩周炎、骨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 红肿热痛, 肿胀变形, 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 甚至关节腔内有液 体渗出, 功能受限 ( 晨僵) , 有的造成终身残疾, 俗称痹症是一种 不死的癌症。

病因病机

痹症的中医中药治疗(一)根据临床分为风痹 、寒痹、湿痹 、热痹

病因病机较复杂, 主要是正气亏虚 ( 内因) 和风寒湿热 ( 外 因) 等外邪侵袭, 诸因杂至, 出现痰浊凝聚, 瘀血内停, 湿胜着脉, 热毒灼络, 导致局部经络、组织受损, 闭阻不通, 气血运行不畅, 形成痹症。如《素问·痹症》、 《诸病源候论·风痹证》说:“痹者, 风、 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在《黄帝内经》 中对痹症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风、寒、湿邪气, 侵袭机体、经络、脏 腑, 闭阻不散, 而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直。痹症主要被侵袭的脏腑 为肝、肾、脾、气血、筋脉等。因肝主筋、藏血, 肾主骨、生髓, 为作强 之官, 肝肾同源, 共养筋骨, 为先天之本;脾主湿, 为生痰之器, 为后 天之本; 肾虚则髓不能满, 为寒水之经, 真气衰弱, 风、寒、湿之气, 从腠理而入, 内含于肾, 深袭于骨, 伤及于肝,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寒湿凝滞, 后天补给不足, 致使风寒、痰湿、血瘀相互影响, 凝聚不 散, 闭阻经络, 挛缩变形, 屈伸不利。痹症的发病一般较缓慢, 多以 外感症状为首发, 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 往往呈渐进或不规则发 作, 多呈反复发作。如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腠理不密, 邪气 乘虚而入, 真可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正气必虚”。

痹症的中医中药治疗(一)根据临床分为风痹 、寒痹、湿痹 、热痹

痹症分类

痹症在临床上可以分为风痹 ( 行痹) 、寒痹 ( 痛痹) 、湿痹 ( 着 痹) 、热痹。行痹: 痛无定处, 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 恶风发热。 痛痹: 疼痛剧烈、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等功能障碍, 遇寒疼痛 加重。着痹: 肢体重着, 酸痛或肿胀, 痛有定处, 活动不便, 肌肤麻木。热痹: 关节红肿热痛, 得冷稍舒, 痛不可触, 这是痹症的初始 阶段或急性发作期,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风湿热。

痹症的中医中药治疗(二):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