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取三五个穴位 “电流”通全身!“双料博士”的针灸术传四方

作者:湖北日报网 2017-08-16阅读:4084次

只取三五个穴位 “电流”通全身!“双料博士”的针灸术传四方

黄国付为病人看诊。医院供图

湖北日报网消息(记者孙雪 通讯员崔毅 李妍玲)每到周二和周五的上午,武汉市武昌医院3号楼中医门诊诊疗室总是挤满了人。在人群的中心,便是总是穿着一双黑布鞋的武昌医院副院长黄国付。

从医22年,黄国付运用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及疼痛治疗技术相结合,在治疗疼痛类疾病(带状疱疹神经痛、颈源性头痛)、退行性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嵌压征、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方面,屡见奇效。

几根针解决病人病痛

79岁的李光营很喜欢散步,以前每天上午、下午各走一个小时。今年春天,他出现了走路不稳、眩晕的症状。李光营非常担心自己会瘫痪给孩子造成压力,四处寻医,始终不见效果。

两个多月前,在朋友的介绍下,李光营来到武昌医院,找到了黄国付。“我之前找医生都专找老专家,一看黄医生太年轻了。”但在经过治疗后,他打消了顾虑,“医术真是没话说。”

接诊后,黄国付根据李光营的描述,初步判断是他的小脑出了问题,又经过核磁共振影像,确诊李光营为小脑平衡功能障碍,需对其进行头部平衡区的针灸治疗。

据李光营介绍,他之前也进行过针灸治疗,从脖子到背部,扎满了针。“以前扎一身的针感觉像是在碰运气,黄医生就给我扎了后脑勺、颈椎,总共4针,单刀直入,是哪就直接扎到哪。扎了两次后我就感觉走路稳了很多,现在已经治疗了两个多月了,每天我又能走上40多分钟了。”重新开始散步运动的李光营称黄国付是他的“福星”。

而据其他病人介绍,黄国付给病人扎针数量基本都是6、7针,最多不超过10针。为什么黄国付只需要这么几根针就能精准找到病人的病灶呢?

黄国付告诉记者,找穴位不难,难的是选择对病人来说最优化的穴位。“中医常说‘理法方术’,就是要首先知道是什么病,选什么治疗方法,用哪种处方,最后才是技术。”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黄国付在诊治时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结合起来,总是能精准定位责任病灶。

黄国付说:“中医针灸有着它的神奇之处,同时循证医学的要求更加精准。西医辨病可以让我们准确找准病灶,而中医的辨证和整体观念,则能够让我们准确施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打开视角,将多学科与针灸融合在一起,让病人少吃亏。”

只取三五个穴位 “电流”通全身!“双料博士”的针灸术传四方

黄国付为病人施针。医院供图

口头禅“漂亮”,让病人信心十足

记者在门诊现场看到黄国付还为患者进行穴位注射。这也是针灸的一种方式,将药液,如当归、维生素B等,通过注射器,直接注射进入穴位,刺激穴位,营养神经。

看着注射器的针头刺入皮肤,记者忍不住背上一阵发麻,“针灸到底疼不疼?”

70岁的肖振宇因膝关节积液、严重变形,在2017年2月到武昌医院接受治疗。她告诉记者,“一点不疼,就像水流进了水渠,感觉药水顺着你的经络就流进体内了。”

肖振宇的膝盖原本已经被多家医院判了“死刑”,但在黄国付“膝三针”(内外膝眼和足三里穴)温针治疗下,她已经能够自由行走。

“当时刚治疗两天后,我的膝盖就能弯曲了。现在赶公交都能小跑前进了。”一直忙于照顾家人的肖振宇说,现在自己能走路了,她可以出去旅游了。“每次黄医生扎针都会来一句‘漂亮’,感觉对自己技术很有自信、有把握,我听着也信心十足。”

不仅是肖振宇,黄国付的病人都有这样“漂亮”的体验。

72岁的罗莲香半个月前因为头晕找到黄国付,“黄医生针扎下去,跟通电一样,从脖子一直通到脚底。我说感觉麻酥酥的。黄医生蛮开心告诉我,麻就对了,说明他那一针扎得很漂亮。”

又是水流,又是通电,针灸感觉真有这么神奇?

黄国付告诉记者,这就是针灸的“得气感”。“穴位扎准了,病人就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就会感传到病人的病变部位。”

每次施针前,黄国付都会认真摸索穴位,并用手指在病人穴位上划一个小小的“十”字。这样一个举动,让许多病人赞不绝口。

此外,黄国付还从不轻易给病人下“判决书”,他总是会告诉病人,“可以治,慢慢来。”即使有问题,他也只告诉病人家属。

原来,在他硕士毕业的时候,因为忙于考试过度劳累,体检检查出心肌缺血。担心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黄国付一个星期就瘦了好几斤。“所以现在我尽量给病人信心,我不希望病没有把病人压垮,精神却把人压垮了。”

非常细心,平易近人,技术精准……记者在采访时,总是能从不同病人嘴里听到这些词。面对这些夸奖,黄国付总是很谦逊。他说:“医生本就是个良心活。我常常想,我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我自己愿意用吗?我为患者扎的针,能够扎在我自己身上吗?医生就应该为病人提供最优化的方案,最小痛苦的治疗方式。我们对得起病人,自然会赢得病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