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共同解读酒糟鼻(玫瑰痤疮),另附7个治疗小偏方

作者:皮肤科张笑天大夫 2017-07-12阅读:4827次

酒糟鼻,又称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早期表现为在颜面中部发生弥漫性暗红色斑片,伴发丘疹、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出现鼻赘,本病常并发脂溢性皮炎。

临床表现:

酒渣鼻的典型症状是:鼻子潮红、表面不仅油腻而且发亮。持续存在往往会伴有瘙痒、灼热和疼痛感。早期鼻部会发生红色的小丘疹、丘疱疹和脓疱,鼻部毛细血管充血严重。肉眼可见明显树枝状的毛细血管分支,终极鼻子上会发生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凹凸不平的增生,鼻子肥厚、毛孔粗大,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美观。

酒渣鼻分三期,各期无明显界限,发展缓慢,常常并发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红斑期、丘疹期、鼻赘期。

1。红斑期:初起为暂时性红斑,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或情绪激动时红斑更为明显,日久红斑持续不退,毛细血管呈树枝状扩张。

(图一)

2。丘疹期:在红斑基础上,可出现丘疹或脓疱,皮损与毛囊不一致。

(图二)

3。鼻赘期:病期长者,鼻部可出现多个结节,互相融合,表面凹凸不平,鼻部肥大,毛孔明显扩大,毛细血管显著扩张,纵横交错,形成鼻赘。

(图三)

除皮肤表现外,眼往往受累。临床表现为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和巩膜炎,患者出现眼部干燥、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眼部受累症状与酒糟鼻症状严重程度无平行关系。

除上述症状外尚有一些特殊类型酒糟鼻,如类固醇性酒糟鼻,是由于局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加重,表面镶嵌囊样、圆形、位置较深的丘疹或脓疱、硬结,皮肤呈黑红色,自觉不适和疼痛。肉芽肿性酒糟鼻是一种特殊性酒糟鼻,常发生在面部口周形成蝶状,玻片压诊呈黄褐色或果酱色样小结节。

西医解说酒糟鼻的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心血管疾患、肠寄生虫、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另外,毛囊虫感染是酒渣鼻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毛囊虫常存在于面部扩大的毛囊内,数条毛囊虫可以聚集在一起,尤其红斑丘疹性或脓疱丘疹性损害内容易找到毛囊虫。

中医解说酒糟鼻病因:

中医认为酒糟鼻多与肺胃积热,毒热蕴结,血热亢盛,气血瘀滞,肝郁气滞等原因有关。酒糟鼻病机为肺胃积热上蒸,或因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助升胃火、肺胃积热、熏蒸颜面,而生红斑、丘疹、脓疱。再饮风寒外束、气血淤滞,而形成鼻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而发为本病。

2、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3、寒凝血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之邪客于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治疗酒糟鼻的7个偏方:

1、木鳖子仁、大枫子仁、大麻子仁、樟脑各6g,核桃仁、水银各9g,四仁去内皮共捣为泥,再加入樟脑、水银,共研至水银混匀为止,涂患处。每日2~3次。

2、雄黄、硫磺各15g,轻粉6g。共研细粉,用人乳调各涂患处,每日1次。

3、大枫子仁、蓖麻子仁各9g,木鳖子仁、水银各3g,铅粉6g。共捣成膏,纱布包好,涂擦患处。每日2~3次。

4、将新鲜荸荠洗净后,横切成两瓣,反复地涂擦在酒糟鼻上,一日5~6次。涂擦后勿用水洗,涂上的粉汁越厚越好,7天为一疗程,待结厚的壳脱落,酒糟鼻即可治愈。

5、木鳖子、大枫子、核桃仁、桃仁、水银各9g,蓖麻子15g(取仁),脑砂3g。共捣如泥,用纱布包好。每日3次搽患处,数日可愈,不再复发。

6、大黄、雄黄各等量,共研细粉,温开水调成糊,敷于患处。硫黄30克,轻粉、密佗僧、白矾各3克。共研细末,以蜂蜜调成糊状,每日3次搽患处。

7、大麻子、大枫子各50g,取仁捣碎;红粉、轻粉各5g,掺入前者拌匀做丸。每丸重7~8g,用4层纱布包,挤出油后擦患处,每晚1次。1丸可擦2~3次。(注:偏方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