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常挤眉弄眼可能是得了抽动秽语综合征!看中医这样治

作者:悦读中医 2017-09-08阅读:1217次

据小编的教师朋友反映,在一个小学班级里,经常出现有一两个孩子的脸部或者身体出现突然的快速抖动,如眨眼、皱眉、歪嘴、摇头、点头、耸肩、抬臂、踢腿、扭腰、干咳、骂人、吼叫等,把老师和同学都吓一大跳。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了。那么,抽动秽语综合征究竟该怎么治呢?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小孩常挤眉弄眼可能是得了抽动秽语综合征!看中医这样治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中医“肝风”“筋惕肉”“瘛疭”“慢惊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

一、中医辨证施治

(1)肝肾阴虚,精髓不足

症状: 眨眼,目涩、目赤或目痛,寐少多梦,烦躁不安,伴有眼睑抽动,口舌生疮,胸闷胀满,叹息,手足抽动,舌红,苔少,或呈地图舌状,脉细。

治法: 滋水涵木,降火息风。

方剂: 大定风珠加减。白芍10g,阿胶9g(冲服),沉香粉6g,龟甲6g,麦冬9g,熟地6g,麻仁6g,钩藤6g,五味子6g,牡蛎12g,炙甘草12g,鳖甲6g。

(2)阴虚风动

症状: 挤眉眨眼,摇头耸肩,手足瘛疭,心中憺憺大动,噘嘴嗅鼻,喉中痰声吭吭,口渴唇干,大便干结,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 潜阳息风,养血柔肝。

方药: 三甲复脉汤加减。炙鳖甲6g,牡蛎6g,白芍15g,炙甘草6g,桂枝3g,全蝎6g,茯神9g,钩藤9g,阿胶6g,石菖蒲6g,佛手6g,鹿角霜6g,丹参3g。

(3)痰火扰神

症状: 起病急骤,头面、躯干、四肢肌肉抽动,伴喉中痰鸣,粗言秽语,谩骂,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 清火涤痰。

方药: 礞石滚痰丸加减。青礞石6g,黄芩3g,制大黄1g,沉香3g,鹿角霜6g,石菖蒲6g,郁金3g,陈皮3g,半夏3g,钩藤6g,沉香粉6g,天竺黄3g,全蝎3g,胆南星3g,竹沥6g,川贝母6g。

(4)脾虚肝旺

症状: 纳呆食少,情绪不稳,易怒烦躁,沉默寡言,眼红或胸胁闷痛,全身肌肉多呈不自主抽动,如眨眼、努嘴、皱眉、点头、摇头、踢腿,大便溏,四肢冷,形体消瘦,咳声阵阵,谩骂,大喊,舌红,苔薄白,脉弦或缓。

治法: 缓肝理脾,强土制木。

方药: 太子参10g,茯苓3g,白术6g,白芍6g,灵芝6g,茵陈6g,炙甘草3g,钩藤6g,陈皮3g,半夏3g,焦三仙6g,鸡内金6g,麦芽3g,佛手6g,全蝎1g,生姜1g,大枣3枚。

(5)风痰壅肺

症状: 风痰上壅咽喉,则咽痒不适,怪声连连,骂声不断,流窜经络,肢体抽动,喉中吭吭作声,偶有秽语,伴不自主摇头,挤眉,耸肩,四肢抽动,舌红或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化痰息风。

方药: 辛夷、苍耳子各6g,玄参、板蓝根、肉桂3g,山豆根、半夏、伸筋草各6g,钩藤、白芍、全蝎、石菖蒲各3g,川贝母6g,蝉蜕、天麻各6g,菊花3g。

(6)肝经郁热

症状: 紧张时眨眼、摇头、耸肩、手足抽动,发作频繁,放松时发作次数减少或减轻,可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宁,易怒,舌红,苔黄、花剥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治法: 平肝息风。

方药: 杞菊地黄汤加减。熟地6g,天麻、钩藤、山萸肉、枸杞子、山药各6g,茯苓、丹皮、沙参、麦冬、当归、菊花各3g。

小孩常挤眉弄眼可能是得了抽动秽语综合征!看中医这样治

二、单方验方

(1)珍珠粉

每次取1g,开水冲泡,每日3 次,有镇惊安神的作用。

(2)蝉蜕粉

取蝉蜕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2g,开水冲泡,每日2次,有祛风止惊、安神的作用。

(3)银花、菊花、胖大海泡茶饮

取上药各3g,开水冲泡,每日1剂,当茶饮。有消除咽部异物感的作用。

(4)钩藤饮

取钩藤10g,开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

小孩常挤眉弄眼可能是得了抽动秽语综合征!看中医这样治

小编温馨提示:

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进行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另外,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犹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像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使患儿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避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魏玉香,杨葛亮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中唯一一个医药类公众号),每日推送,及时获取中医药知识和养生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