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王俊宏巧用4经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作者:中医育儿 2017-10-31阅读:4264次

名中医王俊宏巧用4经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王 俊 宏 ( 1963—) ,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师从于著名儿科专 家刘弼臣教授、丁樱教授。多年来,王老师一直从事儿科 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善于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经验。

咳嗽是常见、多发的肺系病证。外感、内伤等各种原因导致肺气郁闭,肺失清肃,气机上逆而发为咳嗽。肺为娇脏,小 儿更为突 出,故小儿咳嗽尤为多见。现将其巧用四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1 桑菊饮

证见: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舌红,苔黄,脉浮数。王老师多运用桑菊饮治疗。鼻塞不通加辛夷、苍耳子; 热象甚加黄芩、蒲公英; 咳嗽痰多加前胡、枇杷叶。多用于风热犯肺型咳嗽。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气逆而咳; 肺热炼液成痰,故痰黄黏稠,不 易 咳 出; 口 渴 咽 痛,舌 红,苔 黄,脉 浮 数 等 均 为热象。

例 1 金某,男,3 岁。2011 - 10 - 11 初诊。患儿5日前开始咳嗽、鼻塞,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无效。刻诊: 昼夜均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鼻塞,流浊涕,无发热,纳、眠、便均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诊断为风热犯肺型咳嗽。治予桑菊饮加减

药物组成: 桑叶 10 g,菊花 10 g,炒杏仁 10 g,芦根 15 g,炒牛蒡子 6 g,桔梗 6 g,连翘 10 g,薄荷( 后下) 6 g,甘草 6 g,黄芩 10 g,大青叶 10 g,鸡内金10 g,枇杷叶 10 g,前胡 10 g,辛夷( 包煎) 3 g,炒苍耳子3 g,蒲公英 15 g。水煎共取汁 300 mL,分 3 次服。服药 5剂而愈。

按:

根据本例咳嗽,鼻塞,鼻流浊涕,痰黄黏稠,不易咳出,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状,诊为风热犯肺型咳嗽。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根据《温病条辨》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选用桑菊饮加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善清肺络之热; 菊花清散上焦风热; 薄荷、桔梗宣降相伍,既助桑叶、菊花以祛邪,又理肺气而止咳; 连翘辛寒质轻,清透膈上浮游之热;芦根甘寒清热。并配以黄芩、大青叶、蒲公英清热泻火; 枇杷叶、前胡化痰止咳; 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 鸡内金健脾和胃; 炒杏仁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名中医王俊宏巧用4经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2 麻杏石甘汤加减

证见: 咳嗽频剧,咽中痰鸣,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王老师多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进行治疗。肺热甚加黄芩、鱼腥草、蝉蜕、芦根; 痰热甚加瓜蒌、桔梗、浙贝母、前胡; 咳嗽频剧加紫菀、枇杷叶。多用于肺热壅盛型咳嗽。肺热壅盛,清肃失常,肺气上逆,故咳嗽频剧; 肺热炼液成痰,故咽中痰鸣; 热盛伤津,故可致咽痛; 舌红、苔黄、脉数等均为热象。

例 2 冯某,女,7 岁。2012 - 03 - 06 初诊。患儿 3 日 前开始咳嗽并发热,体温高达 38.5℃。2 日前予雾化吸入1 次、中药汤剂均无效。刻诊: 发热,咳嗽痰黄,鼻塞流涕,无咽痛,无吐泻,纳眠可,大便偏干,2 日 1 次,小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数。诊断为感冒( 肺热夹痰型) 。治予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 炙麻黄 3 g,炒杏仁 10 g,生石膏25 g,炙甘草 6 g,黄芩 10 g,鱼腥草 15 g,蝉蜕 3 g,地龙10 g,桔梗 6 g,瓜蒌 15 g,芦根 15 g,枇杷叶 10 g,紫菀10 g,鸡内金 10 g,前胡 10 g,钩藤( 后下) 10 g,柴胡 10 g,炒枳实 10 g,赤芍药 10 g。5 剂。水煎共取汁 300 mL,分 2次服。2012 - 03 - 11 复诊: 体温正常,未再发热。先仍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减,无咽痛,纳少,眠欠佳,喜翻身,药后大便稀,呈糊状,日 3 次,小便调,舌红,苔黄,脉略数。处方:前方去瓜蒌、枳实,加焦山楂 10 g、炒白术 10 g、薏苡仁15 g。药用 5 剂,诸症得除。

按: 根据本例咳嗽痰黄,发热,鼻塞流涕,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等症状,诊为感冒( 肺热夹痰型)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初诊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方中炙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其功专于宣肺而不在解表发汗; 石膏得麻黄,则其功长于清泻肺热。通常石膏多于麻黄 5 ~10 倍,二药共成辛凉宣肺之功。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配以四逆散透邪解表,其中白芍药更为赤芍药,更添清热解毒之效; 黄芩、鱼腥草、蝉蜕、芦根清泄肺热; 瓜蒌、桔梗、前胡清泻痰热; 地龙、钨藤清热平肝; 枇杷叶、紫菀化痰止咳; 鸡内金健脾和胃。5 剂后,患儿高热已退,余热未清,故继用前方思路。但药后大便稀,呈糊状,日 3 次,故需在前方基础上减通便之药( 如瓜蒌、枳实) ,加用健脾利湿之药( 如焦山楂、炒白术、薏苡仁) 以实大便。

名中医王俊宏巧用4经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3 泻白散加减

证见: 咳嗽频作,有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王老师多用泻白散加减进行治疗。肺热甚加黄芩、鱼腥草、芦根; 痰热甚加浙贝母、前胡; 咳嗽频剧加杏仁、紫菀、枇杷叶。多用于痰热蕴肺型咳嗽。痰热蕴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故咳嗽频作; 热盛炼液成痰,故有痰、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均为热象。

例 3 吴某,女,8 岁。2012 - 02 - 21 初诊。患儿 2 个月前出现咳嗽,先后服用愈酚甲麻那敏糖浆、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症状无明显改善。1 个月前因发热、咳嗽就诊于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予抗生素治疗 5 日 后,咳嗽稍有减轻。刻诊: 咳嗽,晚上较重,影响睡眠,痰少,无发热,无流涕。近 3 d 咳嗽较重时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黏液,眠可,纳可,大便 3 日 一行,质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诊断为咳嗽( 痰热蕴肺型) 。治予泻白散加减。

药物组成: 蜜桑白皮 10 g,地骨皮 10 g,黄芩 10 g,炒杏仁10 g,鱼腥草 15 g,芦根 15 g,浙贝母 10 g,前胡 10 g,枇杷叶 10 g,鸡内金 10 g,钩藤( 后下) 10 g,生甘草 6 g,蝉蜕3 g,地龙 10 g,竹茹 10 g。5 剂。水煎共取汁 300 mL,分早、晚 2 次服。2012 - 02 - 26 复诊: 咳嗽明显减轻,已无呕吐。现中午及刚入睡时偶咳嗽有痰。无流涕、喷嚏、发热、腹痛及腹泻,纳可,大便 5 日未行,小便稍黄,舌淡红,苔黄腻,脉略数。患儿药后大便 5 d日未行,需加用健脾行气、润肠通便之药。故前方加用麸炒白术 10 g、砂仁( 后下) 6 g、瓜蒌20 g、麸炒枳实 10 g。连服 7 剂而愈。

按:

根据本例患儿咳嗽 2 个月余,痰少,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等症状,诊为咳嗽( 痰热蕴肺) 。治宜清泻肺热,止咳化痰。初诊方中用泻白散清热止咳。泻白散源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治肺有伏火,郁久化热,或小儿外感,表邪入里化热,肺失宣降,气逆而咳之肺热证之良方。方中桑白皮善清肺热泻肺气而止咳; 地骨皮能直入阴分而泻肺中深伏之火; 甘草和中清肺补土生金。配以黄芩、鱼腥草、蝉蜕、芦根清泻肺热; 浙贝母、竹茹、前胡清泻痰热; 杏仁、枇杷叶降气止咳; 鸡内金健脾和胃; 钩藤、地龙清热平肝。5 剂后,患儿咳嗽明显减轻,已无呕吐,故继用前方思路。但患儿药后大便 5 d 未行,加用健脾行气( 如麸炒白术、砂仁、麸炒枳实) 、润肠通便( 如瓜蒌) 之药。

名中医王俊宏巧用4经方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4 沙参泻白散加减

证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干口渴,舌红而干,苔少,脉细而数。王老师多运用沙参泻白散( 药物组成: 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麦门冬、炙甘草,此方为王老师取沙参麦冬汤与泻白散合方之意而成) 加减进行治疗。气阴两虚加山药、白术、黄芪; 咳嗽频剧加紫菀、枇杷叶。多用于阴虚燥咳型咳嗽。肺热伤阴,肺失清肃,气逆而咳,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干口渴,舌红而干,苔少,脉细而数等均为阴虚之象。

例 4 范某,男,7 岁。2011 - 09 - 29 初诊。患儿 1 个月前开始咳嗽,口服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 咳嗽无痰,无发热、咽痛,纳、眠、便均可,舌红干,苔少,脉细数。诊断为咳嗽( 阴虚燥咳型) 。治予沙参泻白散加减

药物组成: 南沙参 10 g,桑白皮 10 g,地骨皮 10 g,麦门冬 10 g,炒白术 10 g,山药 10 g,枇杷叶10 g,桔梗 6 g,炙甘草 6 g,鸡内金 10 g,生山楂 10 g,炙黄芪 10 g。水煎共取汁 300 mL,分早、晚 2 次服。服药 7 剂,得收全功。

按:

根据本例患儿咳嗽 1 个月余,咳嗽无痰,舌红干,苔少,脉细数等症状,诊为咳嗽( 阴虚燥咳) 。治宜滋阴润燥,清肺止咳。方中泻白散清泻肺中郁热而止咳; 南沙参、麦门冬补肺阴,润肺燥,清肺热,使阴液充沛则燥咳自止。配白术、山药、黄芪益气养阴; 枇杷叶、桔梗止咳化痰; 鸡内金、山楂健脾和胃。

小 结

小儿属“纯阳”之体,感邪后多从热化。且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儿常恣食肥甘厚味之品,致使体内蕴热,感邪后也极易化热。因此,以上四方广泛用于小儿咳嗽的治疗。其中,根据临床病情需要,麻杏石甘汤加减和泻白散加减常先后用于同一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两方分别针对患儿不同的证候阶段,共同完成小儿咳嗽的治疗。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涉及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用药尤宜顾护脾胃,以免妨碍消化吸收,影响疗效。故在小儿咳嗽的临床治疗中,时刻注意顾护脾胃,并认为小儿机体生机蓬勃,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用药多轻灵平和,质轻味薄,不过用寒凉以伤正,主张用平和之药,且顺应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之生理特性而用药( 如鸡内金、生山楂) 及脾胃健运,气血充沛,营卫调和,小儿则不易感邪致病。此外,王老师认为,小儿咳嗽易夹痰、夹滞、夹惊,故应分别治之。故在临床中,常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加入相应的化痰之药( 如浙贝母、瓜蒌) 、消食之药( 如鸡内金、山楂) 及镇惊平肝之药( 如钩藤、夏枯草) 。综上所述,王老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施以不同的治法、方药,并注重顾护脾胃,准确辨别其夹痰、夹滞及夹惊的情况,从而切中病机,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姚洁琼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