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用量的秘密:超大剂量能否使用?

作者:骨伤的杨张张扬 2019-10-04阅读:4311次

01

我们一般认为,半夏是一味“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药。从临证角度来看,倒不如改半夏为一味“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药。虽然只不过将表示半夏功能的文字位置换了一下,但含有深意。即半夏不是一味化痰药。

《神农本草经》原文为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原文中并没有“化痰饮”的文字。张寿颐指出:“究之古用半夏治痰,唯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取其味辛而开泄,本来有燥湿之意,唯其涎莶甚,刺激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而生姜则专解此毒。”

《汤液本草》也说:“半夏,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汤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阴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

《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故知半夏非治痰为专长,而是以“开宣滑泄”为特长。

半夏之所以能荡涤痰浊者,乃其“开泄滑下”之作用也。《本草纲目》对此作了阐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

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

02

临证应用时的些固定搭配

①半夏配天南星:半夏开宣滑泄,健脾和胃,杜绝生痰之源;天南星散风涤痰,善治风痰、老痰、顽痰。二药合用,能泄全身痰结。常用来治疗风痰眩晕,口眼斜、惊风,以及脑血管意外、癫痫、瘫痪等。

②半夏配生姜:半夏降逆止呕,燥湿泄痰;生姜化痰行水,温胃止呕。两药合用,能降逆止呕。可治寒湿伤胃所致的呕恶,风寒犯肺所致的咳痰及支气管炎等。

③半夏配黄芩:半夏燥湿泄痰,和胃止呕;黄芩清肺清热。两者相合,增强了黄芩清热化痰之功。常治痰热壅肺及痰热痞结之呕吐,以及大叶性肺炎等。

④半夏配茯苓: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茯苓运脾渗湿。两者合用,可以燥湿化痰。常治脾湿生痰而致咳喘痰多、恶心呕吐、头晕心悸,以及支气管炎、梅尼埃病、颈淋巴结肿大等。

⑤半夏配瓜蒌:半夏燥湿泄痰、消痞散结;瓜蒌宽胸化痰。两者合用,共收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常治痰热互结之胸脘痞闷,以及胆囊炎、冠心病等。

⑥半夏配川贝母: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浙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两者合用,化痰消结。常治痰多咳嗽、痰凝经络而致瘰疬、瘿瘤,以及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等。

⑦半夏配秫米:半夏泄痰和胃、秫米益胃化饮、和胃安神。两药合用,阴阳通调,痰消饮退,胃气和顺。治湿痰中阻、胃气不和之失眠,以及神经官能症、癫痫、心律失常等。

⑧半夏配黄连:半夏燥湿泄痰降逆;黄连苦寒降泄。两药合用,能泻心,消湿热之痞,化痰浊之结。可治湿热痰结的胸脘痞闷,以及冠心病、慢性胃炎等。

半夏的用量

现部分药房所发之半夏,

大多为制半夏,

但半夏经炮制后,

药力大为减弱。

所以临证治疗疑难杂症,

还是用生半夏为好。

生半夏一般可用6~10g,

应先煎半小时,以去毒存性。

如生半夏配胆南星,

可治痰结心脑之精神分裂症;

生半夏配石菖蒲,

可治痰迷心窍之癫痫;

生半夏配竹茹,

可治湿热胶结之慢性胃炎等。

对于半夏的用量,

常以小剂量(3~6g)

主治肺部咳嗽痰多之病证;

中剂量(10~15g)

主治胃气上逆之病证;

大剂量(20g左右)

主治痰结心脑之失眠、头痛等病证。

至若《丹溪心法》之加味二陈汤,方有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砂仁、丁香、生姜等药,治疗停痰结气而呕,用半夏达五两(约折合186.5g),则属于超大剂量。临证经验若不十分丰富,不可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