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仲景《伤寒论》原序,则中医幸矣

作者:中医出版 2017-07-25阅读:4723次

导 语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以六百字精要之宏论,述世间至理之明言,字句铿锵,千古播扬。愚读此论,四十有年,揣度吟诵,获益匪浅。今重温原序,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兹略举一二,愿与同道共勉。

读懂仲景《伤寒论》原序,则中医幸矣

1. 勤求博采,重实践方可为大医

序言开篇明义,是被名医扁鹊的“才秀”所触动,于是经过“勤求古训”,进而“博采众方”,上朔岐黄,集灵素之大成,下开来者,奠千秋之伟业,而铸就医圣之地位。

越人何以有起死回生之绝招?经方为啥2000年后还有良效?奥妙不是别的,那就是在大量临床实践中,修炼出了真功夫,而且如实地记录下来,供后世沿用。对照中医药现状,我等应该有所启迪!

就中医学之“学问”而言,除院校的教材学习之外,还包括钻研经典、旁及百家、强化临床、广拜名师。其中,师承相授尤其重要,是中医做学问的重要方法。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师承之教功不可没。师徒以“读、解、临、悟”为法,以坚持临证为主。通过技艺的指导和德行的示范,能使学生顿悟其妙,进而登堂入室,在老师人格的熏陶下,有助于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学问并非只读书就能获得的,即使已获得博士学位、精通数国外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也不能说学问肯定高。且看今日全球科技界的学术腐败,学风浮躁等现象,我们周围不是没有而是泛滥。大量的论文,有多少是实言?不是“始终顺旧”,就是“八股”连篇,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这些都是驰竞浮华的表现,虽让不少人名利双收,但对事业的发展,何益之有?假烟假酒尚可以销毁则罢,而科技之假,虽付之一炬也难根治其害!难道我们不该从原序中得到一点启示么?

2. 追逐名利,抱残守缺岂能识疾病

原序中用了较大篇幅描述世人“跟风”之丑态,虽时代不同,但其风气何其相似。如“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惟妙惟肖,形象深刻,受当今“追求速度”的影响,似乎天地间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来四诊合参,又怎能“尽愈诸病”?

轻望闻问切或草率从事,“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或干脆不用四诊,单靠现代化的仪器、生化检查,既省事又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三部不察、四诊不参、辨证难准,则方药何以有效?

序言对当时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告诫人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发展创新。对照今日,不少医者把经典置之度外,靠吃老本,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也有的人满足于日常的低水平重复,泥古僵化,拒受新知,并自命不凡,还美其名曰“纯中医”云云,与原序中描述的同出一辙,我等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3. 中医困惑,论症结皆因缺文化

业内时而“春风”乍起,时而秋风萧瑟,要说是探路、迷茫、观望都可以,但始终处在困惑之中。欲问这个中症结何在?原序中有精辟的回答,那就是“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当今对中医问题的认识,几多昏迷,尚未觉悟。其一:中医问题只是中医界的问题,与其他行业无关。其二:西医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疾病都被征服了,还要中医干啥?其三:中医的理论落后,过时了。其四:中医问题主要是经费问题,只要有了钱,中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五:中医问题主要是政策问题,西医当权,中医在野……其实,这些都是社会的误解,中医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京剧、书法、国画之兴衰一样,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这一症结,我们亟待觉悟。

一百多年前,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和“左”的思潮泛滥,传统文化遭到内外夹攻,国人把中国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的不是,因此信心失落,在西方掠夺近利思想的影响下,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在劫难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社会的全盘西化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好!“西医把一切疾病都解决了”,“任何疾病都可以拿到数据”,难怪临床上经常有病人惊呼:“天啦!检查费我已经花了几万,为啥都没发现问题?”不少病人走投无路时才想起“用中药试试”。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中医是神秘的,对中医是不是能治病,他们一无所知……如此等等,是文化衰落所致。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落后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起来,而文化的衰落,则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一般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时,才会迷途知返。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入万劫不复……”还说:“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但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南怀瑾著作珍藏本·论语别裁》)

中医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的复兴。从官员到庶民,必须深知国家民族的这份遗产的优势,才可能自觉地去支持、呵护和消费。否则,只有道义上的呐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阳奉阴违或光说不做的现象。

毋庸讳言,中医药的振兴现在不完全是给政策的问题。当前首先要拿出真功夫让人信服,这是中医的任务;其次是如何让民众理解中医,这是中医科普工作的责任……我们需要觉悟的是,不能在追逐中忘掉自我,要找准属于中医的发展规律,尽快从全盘西化的泥潭中走出来,走中医自己的路,如此则文化兴、国家强、人民富,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有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4. 道高魔进,病难极医学任重远

仲景虽为医圣,仍感到疾病的诊与疗有相当大的难度,称之“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正如司马迁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这是2000年前,古人发出的感叹。当今科技突飞猛进,表面上看现代医学已经很发达了,但临床仍处于困惑的境地。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永远难以消灭疾病。事实告诉我们,癌症还没有攻破,艾滋病、非典和禽流感又粉墨登场了,诸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人类至今还难以战胜。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水平,比起“建安纪年”也好不了多少。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我等处于这种形势,是否也应该学习仲景的那种“撰用《素问》”的精神,学写今日之新卷呢?

“医生者,修理人的人也。”修理汽车易,修理卫星难,修理“人”更难,所以仲景说:“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不少学者感慨说:“学医难,学习中医更难”。如焦树德老中医说:“中医文化很深奥,你学了十年、八年,都只学了一部分,都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格。”还有人说:“中医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好的,必须是具有高素质的有心人才能学好。”

就中医界的业内人士而言,今生今世我们与中医有缘,但对照我们的学习,检查我们的基础,我们在哪些方面下过功夫?对得起我们从事的神圣事业吗?“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张介宾语),重温原序,我等应该有相当的责任感。

5. 实言可贵,疗效好中医当无忧

鉴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仍知之甚少,不少领域仍处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状况,多少年的实践、讨论证实,中医学的伟大理论,是当今与生命科学较为贴近的医学,只不过现代科技水平还没法诠释,导致中医的现代语言不多,但中医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因此,实实在在的疗效,让我们深信中医无忧,而且有潜力,有优势可以克服西医的许多不足,即使是中医在墙外开花结果,也应是中医的功绩,因为中医学,说到底还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何忧之有呢?重温仲景序言,我们应有“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的心态,在困难面前,看到中医的前景,树立必胜的信心,踏实临床,诚实科研,如实总结,为中医学留下宝贵的种子,待后人去研究、诠释、评说与发展。可以肯定地说,今天记下来的每一点实言,都是十分宝贵的,比那些昙花一现的“成果”强一万倍。

中医要继承,也要发展,不能“始终顺旧”,必须有所创新,现代中医在用现代科技丰富中医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走传统发展的道路,学习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陈修园、张锡纯……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现在有许多基层中医师,他们工作条件很差,但身怀中医临床绝技,因为他们走的是传统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磨练,有机会经手大量疑难重症,掌握了疾病的演变的全过程。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实言,可成为无价之宝,可为中医“留种”。

当前中医界虽然从形势上看很热闹,名医不少,但明医难寻,尤其是在中青年中医中,真正对中医充满信心、坚定不移、能承前启后的人寥寥无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伤寒杂病论》原序的忠告,可以鞭笞我等的良心,让人们省悟、自知、自信、自强,以恢宏志气,知难而进,各就其位,则中医幸矣!

版权声明

shengming

本文选自《老医真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辉武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张仲景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