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预防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09-04阅读:4479次

疾病概况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正常人肱骨干与肱骨髁之间有30~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发年龄为5~12岁。早期处理不当容易发生缺血性挛缩,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运动损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故多属于间接暴力损伤。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3类。(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近端常刺破肱骨前肌肉,损伤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按移位情况又分尺偏型和桡偏型。(2)屈曲型较少见,为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3)粉碎型多见于成年人,多为肱骨髁间骨折,按骨折线形状可分为“T”形和“Y”形或粉碎型骨折。

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移位骨折主要表现为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受限。有移位骨折时肘部疼痛,肿胀较为明显,肿胀严重者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畸形,在肘关节前可摸到突出的骨折断端。如果骨折严重,有时会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要监测手部感觉、运动及桡动脉波动和指端血液循环情况。

本病的治疗,对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或有轻度前后成角移位、无侧方移位的骨折,一般不需要整复,三角巾悬吊即可。新鲜的骨折有移位,无肿胀和神经、血管损伤者可采用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固定。肿胀严重者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前要先消除水肿。对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则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肱骨髁上骨折,一般预后良好,对于肘部暂时性僵硬,通过积极功能锻炼并配合中药熏洗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发病前的预防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5~8岁的小儿。往往在小儿跌跤时,由于前臂直手撑地间接暴力所引起,骨折的远端向后移位,为最常见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另一种是小儿跌跤时肘关节屈曲位着地的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远端向前移位,为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较少见。因此,对于此类骨折往往需要家长多注意,防止小儿摔倒,从而避免骨折的发生。

本文摘自《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

《常见骨伤疾病的中医预防和护养》

主编:施杞

执行主编:胡志俊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预防

(白芷 蜗牛 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