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临床表现,很多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以及非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儿童体温超过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药物治疗。
药物的选择
退热药在儿科临床使用率较高,WHO指南和我国最新的发热指南推荐的儿童适用的退热药只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有些医疗机构的儿科还在使用安乃近、尼美舒利、双氯芬酸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明确禁止给儿童使用的退热药物,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成分: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起效更为迅速,退热更为持久。布洛芬的整体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值得注意的是,大剂量的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有可能引起肝毒性。基于既往的研究报道,发热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次剂量不应超过75 mg/(kg·d),如果伴发热疾病的儿童接受大于此剂量或总剂量超过150 mg/(kg·d),或如果儿童出现恶心、腹痛或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试。此外,很多儿童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联合用药容易导致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如肝中毒)的风险。
剂型的选择
关于婴幼儿退热药的剂型,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口服滴剂、口服溶液剂、外用栓剂等。由于婴幼儿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往往不能得到患儿很好地配合,服药过程中易出现哭闹、吐药、拒服的情况,特别当发热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更是给口服给药增加了难度。这些情况下,栓剂则成为首选给药方式。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量身定制儿童药”,来保障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儿童专用药体现在有效成分、给药途径、剂型、口味等多个方面,对于儿童专用剂型,国际上是这样建议的:
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针对儿童各年龄段剂型的选择有明确的推荐,其中2岁以下的婴幼儿推荐的首选剂型只有三种:溶液剂/滴剂、泡腾剂、栓剂,而栓剂对于新生儿(包括早产儿)也是首选的剂型。
栓剂的使用方法
将栓粒的圆锥头部分朝向肛门,轻轻把栓粒推入肛门,栓粒尾端距肛门口2 cm左右,过深过浅都不利于药效的发挥。
栓粒推入肛门后应合拢双腿保持卧姿15 min,以免因为栓剂软化后滑出影响吸收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