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疾病特点之七问七答

作者:国际儿童专家 2017-09-29阅读:2893次

肠套叠疾病特点之七问七答

国际儿童专家频道 编辑 /李玫

作者:伍月

肠套叠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由于症状无特异性,患儿小,查体不配合,容易造成误诊。肠套叠是儿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然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婴儿或儿童肠坏死甚至死亡。加强对疾病的认知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尽早诊断肠套叠及时采取适当治疗,从而避免肠套叠患儿肠坏死、穿孔、休克乃至死亡的发生。

肠套叠是近端肠管的内陷远端肠管引起肠梗阻。肠系膜被拉入鞘部为好,导致绞窄性肠梗阻。大多数病例是“特发性的”,即除了回肠末端淋巴增生之外没有明显的原因。在某些肠管器质性病变和部分全身性疾病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手术后期肠套叠多是由于术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引起。

肠套叠可分为五种类型: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小肠型(包括空空型、回回型和空回型)和结肠型。回结肠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并且大多数回结肠型肠套叠均为特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两种: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1.小儿肠套叠发病率为多少,其发病趋势如何?

答: 1岁以下婴幼儿肠套叠发生率约为50/100000。在我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率没有显著变化,但据报道,10年来一些国家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 小儿肠套叠的年龄分布和性别比是多少?

答:对小儿肠套叠年龄分布结果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肠套叠发生于1岁一下的婴儿,小于3个月的婴儿和大于6岁儿童中发病是罕见的。男多于女,男对女比率约为2:1

日本有综述表明,小于1岁的婴儿在肠套叠患中占58%(48.8–68.5%),年龄在3个月到2岁之间的患者占89.2%,男性优势女性比例为2.05:1。瑞士3年大规模流行病学中对小儿肠套叠监测研究的结果显示3个月以下的发病率极低,只有1%,男女比例1.6~ 2.1:1。

3. 肠套叠的发病有季节性吗?

答:肠套叠的发病率每年都有波动,但没有季节性。

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肠套叠发生演替有一定地趋势性,但大多数文献否认小儿肠套叠发病的季节性,而并不是在轮状病毒胃肠炎的高峰季节冬季发病。缺乏季节性这一特点可能反映了疾病与多种流行病原菌有关。

4. 引起小儿肠套叠的病因是什么?

答:原发性肠套叠目前没有明确的病因,而继发性肠套叠则有明确的病理基础或潜在的异常。

大多数病例是特发性回结肠型肠套叠除了回肠末端淋巴组织增生以外无明显原因。另一方面,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率为3.9%。Hoshino等人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最常见的局灶性病变包括(按发生率顺序递减)美克尔憩室(32.4%)、重复囊肿(12.5%)、异常组织(8.5%)、肠、息肉(8.5%)、淋巴瘤(5.7%)和过敏性紫癜(3.4%)。

特发性肠套叠病发前的常见病变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小肠结肠炎。20~44%的患者检测到腺病毒感染。轮状病毒也被认为是肠套叠的原因,但目前仍有争议。

5.在年长儿童中继发性肠套叠发生率较高?

答:小于1岁的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率约5%,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率将逐渐增加。超过5岁的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率约60%

Blakelock和Beasley的报道,继发性肠套叠的百分比随着患儿的年龄增加,从1岁以下的5%到5岁以上60%。

6.肠套叠的复发率是多少?

答:总体上来说肠套叠的复发率平均是10%,手术复位后复发率低于4%

日本有文章报道灌肠后小儿肠套叠总的复发率平均为10.3%。欧美地区的研究结果为9–12%,平均10%,无论技术上是空气灌肠和液体灌肠。另一方面,手术复位后的复发率据报道低于4%。

7.小儿肠套叠的病死率是多少?

答:每年都有小儿肠套叠相关死亡的病例报道,但没有准确的相关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统计数据。

日本有报道消失,肠套叠相关死亡非常罕见,但1989至2008年仍有51例小于14岁的儿童肠套叠的相关解剖向日本病理学会处登记报告。其中四十例死亡病例是1岁以下婴儿。这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2.6名儿童或2名婴儿因为肠套叠死亡。

8.小儿肠套叠治疗流程如何?

答:小儿肠套叠治疗流程图如下:

肠套叠疾病特点之七问七答

参考文献:

[1]Japanese Society ofEmergency Pediatric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the Management of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Herusu-shuppan, Tokyo, 2012.

[2]Fischer TK, Bihrmann K,Perch M et al. Intussusception inearly childhood: a cohort study of 1.7 million children. Pediatrics 2004;114: 782–5. (Level 2b).

[3]Buettcher M, Baer G,Bonhoeffer J, Schaad UB, Heininger U. Three-year

作者简介:伍月 沈阳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