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患病高峰期, 妈妈该注意些什么?

作者:宝贝总动员 2017-07-02阅读:1414次

手足口传染性强,患病期和潜伏期都会传染。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宝宝为主。大多数宝宝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发病的原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较为常见。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适合在湿热缓解下生存和传播,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56℃温度下,经过30分钟可以灭活。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手足口传染性强,患病期和潜伏期都会传染,从潜伏期到发病这几天即有传染性,患手足口病的宝宝在发病一周内的传染性最强。一般是通过口、飞沫、咳嗽、打喷嚏、粪便等途径传播的。以5岁以内的宝宝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的发病率更高。但在感染之后可以获得较长的免疫力。一般在5~7月份发病高峰,特别是在幼儿园托儿所,很容易成群的被感染。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一般是在宝宝之间互相传染开来的,一旦发行需立即隔离。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播疾病,在5-7月份发病高峰,冬季发病率较小,由于小宝宝是易感人群,遇上手足口病爆发高峰,妈妈可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宝宝被感染。

手足口病的这些传播途径,必须了解一下,阻断感染才是防护的关键。

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大人将手足口症传给小孩的病例并不常见。手足口症一般上是在小孩之间互相传染开来的。曾患手足口症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上手足口症,因为手足口症由超过80种病毒造成。

1、疱疹液:手足口病的疱疹液在破溃时会溢出大量病毒,在接触得了手足口病宝宝时,需要注意。

2、空中飞沫: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手足口病毒也会通过空气来传播。

3、粪便:在病后数周内,在宝宝排出的粪便中仍有病毒存在。

4、交叉感染:在流行期间,在人群密集地,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容易受到感染。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5、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6、物品: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7、不合格医院器械: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

◎易传染阶段:从潜伏期到发病前数天,患病后。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患病后1周内。

手足口病一般上是在宝宝之间互相传染开来的,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预防手足口,妈妈要注意这些

由于手足口病没有疫苗,很难做到根本上的防护。但妈妈还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根据手足口传播的途径,做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洗手液或者肥皂给宝宝洗干净手;爸爸妈妈在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

2、物品消毒宝宝使用过的奶瓶、奶嘴、餐具在使用前后都要清洗消毒,可以 用5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每日对宝宝的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宝宝的衣物单独分开清洗。另外纠正宝宝吸吮手指、抠鼻孔、咬食玩具等不良小动作。

3、污染物及时处理换下来的纸尿裤要及时处理掉,把便便抱在纸尿裤内再扔进垃圾桶。如果使用的是尿布,一定要及时清洗消毒暴晒。注意家庭环境的卫生,经常打扫,通风,消毒。

4、饮食干净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给宝宝准备的食物一定要清洗干净,热加工。不吃剩饭剩菜,饮食清淡易消化。

5、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带宝宝去人群聚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这些地方极易被感染病毒。平时注意,避免与患病的宝宝接触。

6、如果宝宝出现发热、出疹子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7、如果在托儿所幼儿园,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的宝宝时,及时送诊,让宝宝在家休息;对患病宝宝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如果一周内累积出现10例,建议所在的班级停课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