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抗日神剧的军迷都知道,在抗战时期,无论是八路军中下级军官还是游击队员,他们手中经常拿的就是一把驳壳枪,这把枪在中国俗称盒子炮,又叫大肚匣子。这把枪在中国可以说风靡了半个世纪,但是驳壳枪在它的原发明国德国却是不受待见的,因为这种枪在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西方的很多枪械设计师用尽了各种方法来改进这点,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但是没想到驳壳枪传到中国竟然这些毛病都不见了,成了人见人爱的枪战神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驳壳枪的学名叫做毛瑟军用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6年开始正式制造的一把军用手枪,在欧洲则多称其为毛瑟C96。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在老百姓的土话里又被叫做盒子炮。
驳壳枪的有效射程为120米,分为单发和连发装置,配有装弹量为10发和20发的两种弹匣。枪套为木制,与枪把手相连接,这样就可以变为枪托使用,安装了枪托的驳壳枪甚至可以当做冲锋枪来用。
驳壳枪在中国获得广泛的使用,与其射击精准度高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驳壳枪在欧洲却是打不准的代名词。笔者想说,枪是好枪,关键还是老外不会用。驳壳枪在传到中国后,国人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在连发射击时,短枪的手腕旋转90度,射出的子弹正好成了一个扇面扫过去,这样就起到了强大的火力压制作用。中国的高手们往往是两支驳壳枪一起使用, 一支立着用,一支侧着用,既能打点目标也能扫射 ,精确度大幅提高,据说这个射击方法传回欧洲,那些老外专家们都惊呆了......
驳壳枪虽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中国人却把它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军迷们都看过老电影《地道战》,里面主人公高传宝携带驳壳枪的方式很特别,他不是把枪直接插在皮带内侧,而是把枪别在皮带外面,驳壳枪的枪身上好像装了个带子,直接能挂在皮带上面。在《地雷战》里面也有同样的情景,这样挂枪的是汉奸,用的是同样的方法,把驳壳枪直接往皮带上一别就固定住了,貌似有个夹子什么的。笔者在小时候就对这两个镜头困惑不解,不明白驳壳枪到底是怎样挂到皮带外面的,后来询问一个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这才彻底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国人真是聪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