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6大误区毁了宝宝下半生

作者:穿帮网 2017-07-02阅读:2145次

宝宝一生病,做父母的就又着急又心痛,盼着病痛快快过去,不要折磨宝宝了,不让宝宝受罪。于是就产生了误区,性急的妈妈会不自觉地步入用药误区,伤害了宝宝却全然不知。给宝宝用药常见的6大误区,看看你犯了几个:

01一发烧就用退烧药

临床上常见许多家长见孩子发烧,就在家中给孩子胡乱服用常见的退烧药。退烧药的机制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下降,同时促进汗液排出,加速体温下降。但如此,免疫系统未被唤醒,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体内积存,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很多小孩使用退烧药后反复发作,一次发烧比一次更高,皆因体内病因未能去除,中枢神经系统醒来后再次加强抵抗,反复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小儿感冒发热要强调休息,多饮水。监测体温变化,一般以肛温为准,当体温超过38.5℃时应予降温措施,如有条件可同时降低室温。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儿发热。方法有:头部冷湿敷冰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置冰袋,或温水浴。

02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感冒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用抗生素是无效的。但现在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发热马上用各种抗生素,似乎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其实抗生素既不能抗病毒,也不能退热,相反增加了医药费用,并有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谓弊多利少。

03一咳嗽就止咳

孩子咳嗽,对许多家长来说是件苦恼的事情。由于小儿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不健全,咳嗽反射不敏感,其咳嗽和咯痰的症状和大人不一样。较小婴儿会在喝水、吃奶时发呛,严重的一吃奶,就从口鼻呛出来,导致进食困难。如果疏忽大意,体弱婴幼儿可能因为奶水呛入气管,堵塞呼吸而发生窒息,危及生命。

婴幼儿因为不会有意识地咯痰,痰到了咽部就自动咽入胃里,他们从胃里呕吐出来往往是粘液性的东西。更多咳嗽的孩子喉头有呼噜声,即喉间痰鸣音,听起来就像猫打呼噜。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咳嗽,听起来如同狗叫,发出 " 空空 " 声,叫做犬吠样咳嗽,这是急性喉炎的特有症状。如果发憋、青紫,说明喉头水肿严重,威胁着孩子的生命。毫无疑问,咳嗽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

但是,咳嗽和发热一样,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人的呼吸道内膜表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纤毛,它们不断地向口咽部摆动,清扫混入呼吸道的灰尘、微生物及异物。在呼吸道发生炎症 ( 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 ) 时,渗出物、细菌、病毒及被破坏的白细胞混合在一起,像垃圾一样,被纤毛送到气管。堆积多了,可刺激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咳嗽。其步骤为:肺吸满气体,然后喉头声门紧闭,胸腹同时用力,使肺内气流突然迸发冲出,将那些呼吸道的 " 垃圾 " 排出来。

因此,只要炎症没有完全消退,排除 " 垃圾 " 的咳嗽动作就会一直存在。若硬是用药阻止咳嗽,这些 " 垃圾 " 会越积越多,从而加重感染,甚至阻塞气道。所以体质弱、老年人、胸腹部手术的病人,医生还特别鼓励他们咳嗽,把气管内的 " 垃圾 " 排出去,免得在肺部惹是生非。可见,咳嗽既有弊,又有利。

04只要能好,多贵的药都行

一些儿科门诊医生为了怕担风险,动不动就开最贵、最先进的药;其次,某些诊所开大处方、贵处方与可增加收入、多发个人奖金有关,利益会驱使一些医生这样做。显然,这样做有悖医生的道德准则,也是造成滥用高档抗生素、浪费金钱的根源。

在此劝告家长们,不要一味迷信贵药、高档药。对于上感,价廉有效的青霉素应当是首选。当然,就是青霉素,也不宜滥用,以免出现耐药性。总之一句话:不需要时不出手,该出手时再出手。

05输液比吃药好

" 打吊针 " 是静脉输液的通俗说法,也有人称之为 " 打点滴 ",是区别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以外的一种给药方式。它利用液体的静压原理,将药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因此广受病人和医生的欢迎。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患儿罹患诸如伤风、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时,盲目迷信 " 打吊针 "。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因滥打吊针所造成的抢救和转诊事件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还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1. 大大增加了药费支出,也增加了静脉补液机会,更是大大增加了患儿抗药性和过敏反应的危险性;

2. 由于输液瓶的入口处与大气相通,极有可能增加药液遭受污染的机会;

3. 人体一旦对药物不适应的话后果非常可怕;

4. 儿童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期,药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还不完善。滥用 " 打吊针 ",极易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06求俞心切,乱加剂量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病情不视轻重,不遵医嘱,也不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误以为多吃总比少吃见效快,结果使孩子服了成人的药量。要知道,一药三分毒。而且给宝宝超过合理用量的药,很可能药物中毒,非但没让宝宝病愈,又伤害了宝宝的健康,严重的还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