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儿童用药乱象还要上演多久?

作者:医界之光 2018-02-05阅读:2093次

导语:

儿童是发育中的个体,不是小大人,“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做法不仅不科学,这种非儿童专用药,对身体也存在一定危害。

01

揪心的儿童用药安全

各种容量的量杯、精确到毫克的电子秤、一次性针管……家住上海的陈女士最近购置了不少看似只有实验室才需要的工具。但她不是为了做什么科学实验,而是给自己的孩子喂药。

“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儿童用药乱象还要上演多久?

“这次的流感太厉害了,我女儿班里的同学超过一半都生过病请过假,她身体一直都不错,但这次也没躲过去。”在高烧几天不退的情况下,陈女士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并开了药。可回家后给孩子喂药时,陈女士犯了难。遵照医嘱,她需要每次给孩子喂服成人剂量85%的药量。小小的一片药,直径不超过1公分,如何准确喂服85%,成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无奈之下,为了给孩子精确喂药,陈女士购置了一系列专门工具。

缺少专门的儿童用药,绝大多数患儿只能按照比例服用成人药。

“药这东西不能乱吃,吃少了起不到效果,吃多了肯定对身体有损伤。小孩子吃药更不能马虎大意。我们也不想这么麻烦,但是没办法。”陈女士的经历并不鲜见。远程会诊-宣晟医疗访问相关的论坛和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发现:超过八成的家长表示曾经遇到给孩子安全用药的难题,有过掰开胶囊、碾碎药片等经历。

孩子不仅体型小,器官也还未发育成熟,药物毒性对他们的影响会更大。听力下降、耳聋、肾功能衰竭、药物性肝损……家长的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最近,一则关于“儿童用药”的央视公益广告刷爆朋友圈,看完让人泪奔。广告中,五岁的小浠诺说:3年前,我发高烧,用药不当后,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

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专用药不足,很多患儿在服药时都被当成“缩小版的成人”对待。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约30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另据统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为成人的2倍,新生儿高达24.4%,为成人的4倍。

临床上,儿童专用药并不多,有些药物会在说明书上写明儿童能否使用,有的会写明孩子的年龄和用量。但大部分药物可能没有那么细致的说明,只写了“尚不明确”。

针对孩子的一些感冒、发烧常用药,宣小晟给父母两个忠告:

●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使用复方感冒药

●不推荐2-4岁的孩子使用复方感冒药

什么是“复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药里面有好几种药物成分。家长选择药物时,要多留意说明书。

婴幼儿能用什么药?其实,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感冒最常见的症状是,流鼻涕、咳嗽、发烧、过敏。针对这些症状,都有一些药物可以选择。

前段时间流感来袭,发烧的宝宝特别多。儿童能使用的退烧药有两类: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布洛芬的最小适用年龄为6个月,6个月以下患儿不建议使用。3到6个月的宝贝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对于3个月以下的宝宝,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儿童是成人的起点,但不是成人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因此,宣小晟提醒家长:千万不能用大人的“退烧神药”给孩子服用,尤其是安乃近、阿司匹林等。

曾经,安乃近一度成为发烧“标配”。可安乃近的副作用强,不仅孩子不能用,大人也不建议用。至于阿司匹林,有研究显示,若儿童被流感病毒感染且发烧时,用阿司匹林有引起瑞氏综合征的风险,严重的可致死亡。

02

儿童用药的五大误区

除此之外,儿童用药还存在多重误区——

1、药物开封时间长

药物在开封前和开封后的可用时长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儿童用药,比如粉剂、糖浆,与空气接触后容易变质。一般开封后的药只能用半年,有些甚至更短,具体要咨询医生或药师。建议家长在开封后标注日期。

2、过量、减量用药

过量用药可能是因为药物没有存放好被孩子误服。同时,家长也需注意不要减少药量,最好还是遵医嘱或参照说明书,不要自行决策。

3、牛奶、果汁、矿泉水喂药

孩子怕药苦,很多家长就用牛奶、果汁和着药物让孩子吃。但是果酸、矿物质等成分可能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降低药效。

4、强行灌药或静卧喂药

孩子哭闹时强行灌药,最容易造成误吸。药物进入气管,严重可致窒息。

趁孩子睡着喂药也不是明智之举,除了误吸之外,药物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经,还可能会引起喉部痉挛。

5、剥掉胶囊用药

家长可能认为孩子难以吞咽胶囊,便把胶囊掰开,用水和着粉末给孩子吃更方便。

可有些胶囊就是要起到“缓释”作用,有些则是肠溶片,剥去胶囊,就让本来计划在肠道中才释放的药效直接在胃里面释放。

既然做成胶囊,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剥去胶囊服用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也可能影响药效。

03

儿童药品稀缺

然而儿童用药安全的担忧并不单单体现在儿童用药存在误区,还在于其品种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6月,在176652条国产药品批文中,仅有3517条为专用于儿童的药品,占比仅为2%。从品种来看,3500多个常规药品中,儿童专用品种只有60多种,仅占总数的1.7%

“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儿童用药乱象还要上演多久?

儿童药品稀缺,竟是因为不赚钱。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不含药材)总规模已达14967亿元,并预计在2019年突破2万亿,但与此相比,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仅从2011年的383.5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526.6亿元。为什么医药市场这么大,儿童药品又如此稀缺呢?

“儿童专门用药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利益可图,厂家都不愿意生产,很多临床很好用的儿童用药因为物美价廉,厂家不赚钱,慢慢地就都没有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海某三甲医院儿科医生说,过去儿科有很多口服的儿童小药,还有一些自制的治疗儿童消化方面的粉状药,都是又便宜又能解决问题,但现在都逐渐没有了。

根据全国工商联药业行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如北京首儿药厂、天津市儿童药厂等;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只有30多家,如广州白云山制药等。在A股上市药企中,单一主营儿童用药的生产企业、同时涉及成人药和儿童药的企业也不超过20家。

04

儿童用药解决之道

一边是儿童病患占比较高,一边是儿童药品畸少,不对称的现实让人忧心。再加上缺乏使用标准——一些药品的说明书上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所谓酌情、酌量使用,便成了连蒙带猜。

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着市场和政策调控双重失灵。一方面,由于研发儿童用药成本高,风险大,即使市场潜力巨大,药企也缺乏研发与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市场“看不见的手”失灵之后,依赖相关部门进行引导、调控与安排的“看得见的手”显然滞后,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反应也明显很迟钝。

“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儿童用药乱象还要上演多久?

儿童用药安全的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

儿童用成人药品的深层次原因是儿童药品的研发、生产与临床运用缺少利益驱动,不管是新药研发、剂型改良、规格改小等,都存在投入大、产出低,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性价比不高,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研发儿童用药、改良剂型和改小规格。儿童无安全药品可用是主要矛盾,破除其经济短板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国家建立更完善、更有效的儿童药品研发、生产的激励机制,采取专利保护、研发扶持、生产补贴、税费减免、健全儿童医保、引导社会捐赠等一系列措施,来为儿童用药安全的经济成本埋单。

儿童用药安全的问题其次是服务问题。

儿童药品本身的安全虽然解决了普适性问题,但用药须有专业指导才能真正保证每一名患儿最终的用药安全。因为有专业壁垒的限制,能够进行专业指导的只有儿科医生。反观当前普遍面临的儿科医生荒的困境,儿科医生待遇低、工作辛苦,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要想儿科医生真正担负起儿童用药安全的“守门人”角色,首先要从根本上破解儿科医生荒的问题。此外,还需要整体提升儿科医生安全用药的处方能力与素养,赋予儿科医生参与儿童药品研发、评价的权利与途径。总之,儿童用药安全须注重源头的引导和终端的服务,有很多的功夫还在立法之外。

为解决上述情况,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李甦雁等31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儿童用药立法、保障儿童健康的议案;2017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药品管理法执法检查,并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药品管理工作的专题报告;据悉,儿童用药保障条例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有望近期出台。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应该有专用药。请不要再让2亿多孩子稀里糊涂喝药、稀里糊涂遭罪了。

“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儿童用药乱象还要上演多久?

国际多学科远程联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