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我院设立小儿消化内科专科门诊 提高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水平

作者: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2018-03-06阅读:3397次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作为小儿的常见多发病,常因病因复杂,症状各异,难倒了不少家长。我院儿科走二级分科发展道路,细分出小儿消化内科,多举措提高小儿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疗水平,助患儿快速康复。

气温骤降

轮状病毒来袭

年前气温骤降,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腹泻患儿急剧增加,他们当中有很多患上了轮状病毒性肠炎。

据儿科主任朱勇斌介绍,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小儿消化内科疾病中十分常见,秋冬季较为高发,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潜伏2~3天后发病,3~5成患儿初期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患儿开始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常伴呕吐,随后便会出现腹泻,每日腹泻5~6次,有的多达10~20次。由于呕吐及腹泻带来水分和盐分的大量丢失,加上进食严重不足,常常会引起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有些家长会单纯地给患儿喂水,或干脆不给患儿吃东西,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静脉注射抗生素等,这样做反而会加重病情。朱勇斌提醒,如果孩子发生上述症状,家长应该及早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调整饮食等。因为轮状病毒多由粪-口传播,宝宝通过接触有过污染的食物、物品感染,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定期检测

根除幽门螺杆菌

临床的腹痛患儿,还有相当一部分患的是胃十二指肠炎。如果孩子餐前或餐后经常说肚子痛,那就要警惕是否患了胃十二指肠炎。朱勇斌提醒,很多胃十二指肠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幽门螺杆菌传染性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唾液、粪便等途径传染,往往一家人都感染到,会引起浅表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胃癌等多种疾病。

有些患者慢性胃炎一直反复,久治不愈,也与胃幽门螺杆菌存在有直接关系。朱勇斌建议,市民可以定期做碳-14(或碳-13)呼气检测,发现阳性者应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避免将细菌传染给小儿。

成立专科

提高诊疗水平

9岁的小彬(化名)因“间断呕吐1个月”到我院儿科就诊,无发热、腹泻及其他症状,生化检查、体格检查均未见异常。儿科李育锐医师检查发现,小彬体型较瘦,进食后站着、坐着甚至躺床上都容易呕吐,李育锐尝试让患儿改变体位,如侧卧、伏卧或胸膝位,呕吐症状可缓解。

结合种种,李育锐考虑患儿可能患上了“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这是一种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小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原理相当于,十二指肠被夹紧,食物无法通过,形成慢性肠梗阻,则易出现呕吐;通过改变体位,如膝胸位,可以放松夹角,食物可以通过,症状就缓解,同时有了营养,患儿会长身体,体格变胖,夹角也会变大,呕吐症状可消失。经过消化道造影检查,验证了李育锐“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随后,通过体位改变和内科保守治疗,治疗效果很理想。

李育锐介绍,目前小儿消化内科门诊量最高峰时日均接诊患儿30多例,这些患儿多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恰当的饮食结构等。此外,像小彬这类因遗传性、先天性、神经性等因素引起的疑难小儿消化病例也不少。

我院儿科除了成立小儿消化内科专科门诊,抽调精锐骨干坐诊,同时我院引进的西门子Force开源CT、西门子第三代光子双源CT、3.0T核磁共振等高端设备和分子基因诊断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小儿消化专科疑难病例诊断的水平,助更多疑难病例患者得以快速康复。

本文转自《揭阳日报》2月26日第8版。

↓↓喜欢这篇文章就为我们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