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孩子中三个是脑瘫儿童,一个是脑积水,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甚至连刷牙也只会拿着牙刷乱蹭……他们都是不幸的儿童,一出生就因疾病被亲人抛弃;他们又是最幸运的,因为遇上了张亚莉夫妇,有了一个完整的新家。五年过去了,当孩子们一个一个都能艰难地叫出“妈妈”的时候,张亚莉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我是你们的妈妈”
在宝鸡市儿童福利院有这样一些特殊家庭,由爱心夫妇担任爸爸和妈妈,在儿童福利院提供的住房内,与4到6名儿童组成一个家庭,这是市儿童福利院自主探索的“家庭养育模式”。
2013年,在了解到“家庭养育模式”后,45岁的张亚莉前往请缨,成为了一位爱心妈妈。“刚来的时候,我家老大刚刚10岁,老四只有5岁,还不会说话,整夜整夜地哭闹离不了人。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24小时看护。”一上手就要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张亚莉着实有些不知所措。
“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我是他们的妈妈,是照顾和教育他们的人,是他们最亲的人。”如何快速地让孩子们融入新家,张亚莉开始思考,并制定了各种“培养计划”,想尽办法给孩子调整饮食,营养配餐,按时给他们做拉筋、按摩、翻身等康复训练。
三年教会老二刷牙 五年教会老四叫妈妈
每个孩子的大小便、翻身都要张亚莉一点点去做,洗脸、刷牙这些常人看上去轻而易举的事,对她的孩子们来说却不容易,“老二的脑瘫情况比较严重,他不知道自己的五官在哪,给他说刷牙,他就拿着牙刷往衣服上蹭。”张亚莉手把手地教,拉着老二的手让他对着镜子认五官,耐心加上爱心,到了第三年,老二终于能拿着牙刷自己刷牙,给张亚莉说:“妈妈……我……刷牙。”
“我家老大、老二爱吃橘子,老三喜欢苹果,老四爱吃香蕉……”说起孩子们的喜好,张亚莉如数家珍,白天,孩子们去福利院的教室里上课,放学回来张亚莉就拿出准备好的水果让孩子们多吃补充维生素,晚上爸爸樊金生也回来了,一家六口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做游戏。就这样,五年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更乖了,不但都能简单地自我照顾,还能帮张亚莉干一些家务活,连原本不会说话的老四也会叫“妈妈”了。
她生病了 孩子们拿来苹果、水杯焦急地围过来
照顾这样的孩子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张亚莉乐此不疲。因为孩子们手上没有力气,张亚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创了捡豆子的游戏,让孩子们用手捏起黄豆粒一个个放入碗中,帮助孩子们锻炼手部力量,经过长期坚持,他们的手开始能使上劲了,张亚莉非常开心。
为了让孩子们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张亚莉夫妇夏天带着孩子们去葡萄园里摘葡萄,冬天在操场上散步。天气好时,他们还会带着孩子们出去玩,人民公园、西府老街、植物园都留下了孩子们游玩的身影。“有一次,孩子们出门看到有人在广场舞,他们很新奇,也跟上人家一起扭了起来,我和丈夫也加入,一家六口一起跳起广场舞来,那一刻,孩子们笑得特别开心。”回忆起这些,张亚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去年冬天,张亚莉生了一场病,“孩子们看见我不舒服,可着急了。从教室一回来,就拿来水果、水杯围在我身边,说‘妈妈,喝水’、‘妈妈,好’……”平时四个闹哄哄的孩子那天格外安静,坐在一旁看着张亚莉,生怕影响她休息。看到孩子们如此懂事又依赖自己,张亚莉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件事让我很感触,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会把这件事说给我身边的人,骄傲地告诉大家,我的孩子很爱我。”张亚莉说。
“我们一定会一直幸福下去”
福利院的爱心父母是365天全年无休的,每逢过年,张亚莉自己的儿女也都会来福利院的家里一起过年。张亚莉对记者说:“我的儿女都已经工作,他们把福利院的四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亲弟弟,每次来都会给弟弟们带来满满一大包好吃的。大年三十,他们要是回来晚了,孩子们就会一直问:哥哥姐姐怎么还不回来啊。我觉得,虽然我们是个特殊的家庭,但是很幸福、很和睦,我很欣慰。”
“我只是尽到了一位母亲的责任”“除了辛苦,我感受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采访中,张亚莉说得最多的是这两句话,“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幸福,孩子们也很幸福,当幸福加在一起,我们一定会一直幸福下去。”张亚莉笑着说。(宝鸡新闻网记者 姬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