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过四十天过午,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后阳气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尤以脾肾之阳气表现更为凸显。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现象其实都与阳气的衰退有关,无论男女。比如,四十岁以后,抗病能力下降(易得病、患病后不好康复);记忆力明显下降,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中老年许多常见病症更与阳气衰退有直接关系,如心阳不足引发的心肌缺血、冠心病(胸痹证);脾阳不足导致的便溏、水肿、脾胃不和、肥胖、消瘦、倦怠乏力;肾阳不足导致的骨关节病、高血压、尿频等等,举不胜举。
艾灸既可调补阳气,还兼具如下功能: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血在经脉中运行又依靠“气”的推送,“气温则血行,气寒则血涩”。因此,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灸法来进行治疗。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关节肿痛、便溏、手脚发凉、痛经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达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等外邪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相应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体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不孕症、癃闭、扭挫伤等。
3,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气虚下陷,出现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子宫肌瘤、习惯性流产等,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所致的自汗、盗汗、恶风等,亦有效果。
寒病夏灸,事半而功倍!
所谓寒病,泛指一切因体内阳虚所致的各种喜热怕冷、遇寒加重;或秋冬季加重春夏减轻的季节性病症。如寒性哮喘、关节炎(老寒腿)、风湿、颈腰椎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痛经,以及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乏力等得热则舒的病症,统称为寒病或冬病。寒病夏灸、入伏施灸,对上述寒病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而功倍。
具体施灸方法:
1、 灸百会(头顶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点燃艾条,以旋灸法对准百会穴,顺时针逐圈向周围旋灸(9圈)至发际处,在逆时针逐渐划圈汇至百会,此为一次,共做8次。
2、灸膻中:艾条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各灸24圈。然后,沿任脉经下灸至神阙穴。
3、灸神阙(肚脐孔):以脐孔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分9次逐圈向脐孔四周旋灸,上至胸骨下方剑突下,下至耻骨上方;再逆时针逐圈向腹中间回旋灸,回至神阙穴。重复4次。
4、 灸督脉:俯卧位,用艾条从颈部大椎穴开始,由上至下沿督脉及膀胱经,灸至尾骶骨(长强穴),灸至背部热感或两脚有虫蚁爬般的热感(或凉风感)。
5、 灸涌泉:以雀啄灸法,先左后右,分别灸两脚涌泉穴,灸至热感沿腿上行为度。